游戏百科

最高院:因欠款被银行起诉怎么办?四步应对指南帮你化解危机

作者:周军律师.因收入与负债失衡,加上房价下跌,股市疲软,导致居民资产恶化,偿债能力普遍不足,不良贷款持续走高,目前,我

作者:周军律师.

因收入与负债失衡,加上房价下跌,股市疲软,导致居民资产恶化,偿债能力普遍不足,不良贷款持续走高,目前,我国个人不良贷款已突破万亿。

那么,如果因未能偿还贷款或信用卡被银行起诉,该怎么办?

收到法院传票的那一刻,许多人会陷入恐慌:担心资产被冻结、信用受摧毁,甚至面临刑事责任。但实际上,被银行起诉并非绝境,只要按法定程序积极应对,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以下结合《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司法实务,梳理四步核心应对策略,助你理性化解债务危机。

第一步:应急处理(收到传票后 24-48 小时)—— 稳住局面,避免被动

收到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和开庭传票后,首要任务是核实情况、保全证据,为后续应对奠定基础。

1. 核实诉讼真实性,明确关键节点

重点标注三个时间点:

答辩期:收到起诉状副本后 15 日内,需向法院提交书面答辩状,逾期未提交不影响审理,但会丧失主动抗辩机会;

举证期:通常与答辩期一致,需在此期间提交全部证据;

开庭时间:务必提前安排出庭事宜,无正当理由缺席可能导致法院缺席判决,直接承担不利后果。

2. 全面梳理债务与证据,锁定抗辩焦点

立即整理与银行的所有往来材料,构建证据链:

基础证据:借款合同、信用卡领用合约、还款计划表,明确本金金额、约定利率、还款期限等核心条款;

还款证据:银行转账记录、微信 / 支付宝还款截图(需标注还款用途)、还款回执单,证明已还款金额;

沟通证据:与银行客服的通话录音(需明确对方身份)、短信 / 微信聊天记录,重点保存银行承诺延期还款、调整利率等内容。

同时对照证据核查三大抗辩点:

时效抗辩:若债务到期后银行三年内未通过催收函、诉讼等方式主张权利,可依据《民法典》第 188 条主张诉讼时效已过,无需承担还款责任;

利息抗辩:计算银行主张的利息、滞纳金总额,若综合年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 4 倍,超过部分可主张无效,法院不予支持;

本金抗辩:若存在 “砍头息”(如预先扣除利息),可主张按实际到手金额计算本金。

第二步:应诉准备(答辩期内)—— 精准抗辩,掌握主动

在 15 日答辩期内,需完成答辩状撰写与证据提交,明确表达己方主张,避免 “默认败诉”。

1. 撰写针对性答辩状

答辩状需围绕银行的诉讼请求逐一回应,结构包括 “答辩观点 + 事实理由 + 证据清单” 三部分:

若债务真实但有还款困难,可承认债务存在,重点说明逾期原因(如失业、突发疾病等),并附上收入证明、医疗单据等材料,为后续协商铺垫;

若存在利息过高、已部分还款等争议,需明确提出抗辩,例:“原告主张的逾期利息按年利率 24% 计算,超出当前 LPR 的 4 倍(约 14.8%),超出部分应驳回,相关计算明细见附件”;

若债务已清偿或为虚假债务,需提交完整还款凭证或证明借款用途非法(如用于赌博)的证据,请求法院驳回起诉。

2. 规范提交证据材料

所有证据需按 “原件 + 复印件 + 证据目录” 的形式整理,复印件需注明 “与原件核对无异” 并签名。例如:

还款记录需按时间顺序排列,标注每笔还款的日期、金额及对应期数;

聊天记录需完整截图,包含双方头像、昵称,关键内容用下划线标注,并制作文字版摘要方便法院查阅。

证据提交时需向法院提交一式三份(法院、原告、己方各一份),确保流程合规。

第三步:庭审与协商(开庭前后)—— 以和为贵,降低成本

庭审并非 “非输即赢”,多数银行起诉的核心目的是收回欠款,协商和解往往是最优解。

1. 庭审中的关键操作

开庭时需遵守法庭纪律,重点做好两项工作:

质证环节:对银行提交的证据逐一核对,如发现借款合同签名伪造、利息计算错误等问题,立即向法官提出异议;

陈述环节:简明扼要说明情况,避免情绪化表达,若已准备协商方案可当庭提出,例如:“因疫情导致收入下降,现每月可还款 5000 元,请求原告减免逾期利息,分期 36 个月偿还”。

2. 协商和解的实操技巧

协商可贯穿诉讼全程,甚至在收到起诉材料后即可主动启动,关键在于 “态度诚恳 + 方案可行”:

主动联系:通过银行法务部门或办案法官转达协商意愿,避免仅与催收人员沟通(无决策权);

提交证明:附上收入证明、支出明细、困难证明(如失业证、低保证),证明还款方案的可行性;

明确诉求:合理提出减免逾期利息、延长还款期限、调整还款计划等请求,例如 “一次性偿还本金的 80%,剩余部分免除” 或 “分 24 期偿还,每期 XX 元”。

若达成和解,需签订书面协议并由法院制作调解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后续纠纷。

第四步:败诉应对(判决生效后)—— 履行义务,规避风险

若法院判决败诉,需按判决履行义务,否则将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1. 及时履行判决,减少额外成本

判决生效后,需在指定期限内偿还欠款,包括本金、合法利息及案件受理费。若有履行能力却故意拖延,银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届时需额外承担执行费、评估费、拍卖费等费用。

2. 无力履行时的救济途径

若确实无能力一次性偿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申请分期履行: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经济状况,请求分期还款,法院通常会组织双方协商;

提出执行异议:若法院查封、冻结的资产超出必要范围,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 232 条提出异议,申请保留基本生活所需财产;

试点地区申请债务清理:在深圳、浙江等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减免部分债务或延长清偿期限。

3. 警惕刑事责任风险

需特别注意:若欠款为信用卡债务,且存在 “明知无还款能力仍大量透支”“透支后逃匿” 等情形,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面临刑事处罚(最高可处无期徒刑)。因此绝不能采取失联、转移财产等恶意逃避行为,应始终保持与银行、法院的沟通。

周军律师提醒,被银行起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极逃避。从收到传票的那一刻起,主动核实情况、梳理证据、积极协商,才是化解危机的关键。记住:法律既保护银行的合法债权,也保障债务人的正当权益,只要秉持诚信态度、运用法律工具,就能在债务纠纷中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避免陷入 “信用破产 + 财产受损” 的双重困境。

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寻求有效的法律帮助,以免错失维权良机。

普及法律常识,帮您维护权益。

点赞关注分享,让亲友都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