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 1 亿港币,2014 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 200 多亿财产却无人继承,别说争夺家产了,直到他去世,他的 4 个子女,都没有一个人出现,他超过 200 亿的遗产,如今还躺在邵氏基金里,无人问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邵逸夫的一生像一部电影,从宁波商贾之子到香港娱乐业巨头,再到慈善界的常青树,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港币,捐建的“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2014年他去世,留下超过200亿港元的资产,出人意料的是,这笔巨额财富无人继承,四个子女没有一个在葬礼上出现,财产被注入邵氏基金,至今无人触碰。 1907年,他出生在宁波一个经营染料生意的家庭,家境殷实,让他从小接受了商业教育,二十岁左右,他跟随兄长到新加坡发展。 那个年代,电影刚传入中国不久,他和兄长带着简陋的放映设备走村串户,把电影介绍给当地华人,他们采用“先看后付”的方式,很快建立起口碑,被称为“流动电影兄弟”。 但当地影院联合抵制他们,生意陷入困境,这时新加坡富商余东旋伸出援手,提供资源帮助他们进入院线,就在余东旋的家中,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女人黄美珍。 黄美珍出身富裕,是余东旋的知己,熟悉社交圈,邵逸夫对她一见倾心,经过撮合两人结婚,婚后,她不仅为他生下两儿两女,还全力辅佐事业。 1931年,他远赴美国采购有声设备,途中遭遇海难,他抱着木板漂流一夜后获救,常说这是命运对自己的考验。 黄美珍协助他推出香港首部有声片《白金龙》,中国有声电影由此诞生,夫妻俩并肩走过艰难岁月,携手度过日军占领的时期,她在背后苦撑企业,还多方设法将他从监禁中救出。 1950年代,他将事业重心转向香港,大刀阔斧的投入让“邵氏兄弟”成为香港电影的代名词,清水湾的片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私人电影制片厂,几乎每位大导演和明星都曾在这里工作。 他培养出胡金铨、张彻等导演,也让刘德华、周润发、李小龙等人成为影坛巨星,后来他创立TVB,把电视剧送进千家万户,成为全球华人娱乐的象征。 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在1952年认识了18岁的歌手方逸华,她清亮的嗓音让他难以忘怀,之后进入邵氏公司工作,她的能力很快被认可,成为他身边的重要助手,随着两人的关系日渐亲近,传闻传到黄美珍耳中。 她尝试与丈夫沟通未果,心情长期压抑,子女们看在眼里,尤其是长子邵维铭,感受到母亲的痛苦,愤怒积累多年,家庭的裂痕最终无法弥补,子女们与父亲渐行渐远。 黄美珍选择带着孩子留在新加坡,远离香港的风波,媒体常见到邵逸夫与方逸华共同出席活动的照片,子女心中对父亲的怨恨日益加深,1987年,黄美珍病逝,临终仍呼唤着丈夫的名字。 葬礼上,四个子女当众表达了对父亲的失望,十年后,邵逸夫与方逸华登记结婚,子女无人出席婚礼,这段关系让父子间的隔阂彻底固化。 到了晚年,邵逸夫开始将主要资产转入慈善基金,他设立邵氏基金,用于教育和医疗。 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全国各地的学校和医院都受益于此,逸夫楼成了他的标志,他清楚财富可能引发纷争,于是将绝大部分资产捐出。 2014年,107岁的邵逸夫在家中去世,葬礼没有鲜花挽联,现场只有影视圈人士和受助学校的代表。 四个子女没有露面,也通过律师声明拒绝接受遗产,香港遗产处理文件显示,200多亿港元全部注入了慈善信托,基金继续运作,支持教育与公益。 他的选择震动了社会,有人赞叹他的胸怀,把财富变成一间间教室、一台台医疗设备;也有人惋惜他与子女的关系冷漠至此,子女们此后在新加坡低调生活,从未参与父亲相关的活动。 今天,逸夫楼的名字依旧刻在全国校园的墙上,信托基金也仍在运作,邵逸夫一生建立了影视帝国,也将巨额财富用于公益,却没能修复家庭的裂痕。 他留下的200亿财富没有争夺,没有继承,成了一段未解之谜,财富延续了他的影响力,但空白的亲情却再也无法补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1亿港币,2014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200
史笔如刀
2025-07-30 00:04: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