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底,焦裕禄向组织申请回山东老家看望老母亲。他找到县长程世平,面露难色地说:“老程,能借我点钱吗?三四百元就够了。”程世平点了点头。当他看到焦裕禄一直打哆嗦,竟然只穿了一件破旧的空心棉袄,他禁不住红了眼眶。 1963年底,焦裕禄向组织请假回山东老家看母亲。那是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家,他找到县长程世平借路费,三四百元的样子。程世平同意了,还注意到他穿的棉袄太薄,破破烂烂的,风一吹就透。他劝着买了套便宜秋衣给他。焦裕禄就带着老婆孩子坐火车回去了。到了村里,乡亲们一看他衣服补丁多,鞋子破得不成样,比农民还穷。大家围着看热闹。他在家待了半个月,帮母亲干活,查看田地,分点带来的粮食给亲戚。临走时叮嘱大家注意身体。这趟回家,让他看到老家变化,也更惦记兰考的工作。 回兰考后,他马上投入治灾中。他的肝病已经挺严重了,但没停下脚步。一次下乡检查,和干部张思义一起,途中肝疼发作,蹲在地上出冷汗。张思义劝回去,他歇会儿就继续走。到公社后,坚持听汇报,笔掉了几次,后来直接倒地。同志们送医院,他没住多久就出院了。疼痛越来越频繁,县委决定送他去开封看病。那天晚上,他醒来想写兰考报告,用鸡毛掸、杯盖、笔管顶着痛处熬夜。第二天通讯员来接,见他趴桌上。他不肯坐吉普车,自己走路去火车站。到了开封,医生检查,建议转郑州,他先不同意,后来在地委领导劝说下,才去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会诊,是肝癌晚期,只剩二十多天命。 病床上,他还天天盼兰考消息。来人看他,他就问治三害进展。连续下雨时,他托医生联系通讯员刘俊生。刘俊生汇报麦子、泡桐、盐碱地情况,他听后昏了过去。醒来知道时日不多,交代家人死后埋在兰考沙丘上,看着大家把沙治好。1964年5月14日,他走了,年仅42岁。他的事迹后来传开,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的一生,其实挺接地气的。他从小穷苦出身,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所以工作时总想着为民办事。在兰考那504天,他没休息过一天,跑遍全县140多个大队,挨家挨户问情况。治理三害不是空谈,他总结韩村精神、秦寨决心、赵垛楼干劲、双杨树道路这些经验,推广给大家用。种泡桐树就是他的主意,那树根深,能挡风沙,经济价值也高。现在兰考到处是泡桐林,当年他带头种的那些树,还在为当地人遮风挡雨。他的肝病就是累出来的,医生说他过度劳累,慢性肝炎转癌。但他从来不喊累,总说兰考是他的家,不能不管。 想想那个年代,物资短缺,干部工资不高,他家六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借钱回家这事,反映出他清廉本色,没乱花公家一分钱。程世平借给他钱,还帮买衣服,这在当时挺常见的,同志间互帮互助。他回家穿破衣,也不是装穷,是真穷。乡亲们看到都惊讶,一个大官怎么这样寒酸?这事后来传开,让人觉得他接地气,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 他的工作方法也实用。他不光下乡看,还带干部学技术,教大家怎么排水,怎么治沙。兰考风沙大,他让大家栽树固沙;内涝多,就挖渠排洪;盐碱地,就洗盐改土。这些事一步步做,效果出来了,群众收成好转。他自己病了还坚持,顶着痛下乡,这份责任心,现在看来也值得学。医院里,他不配合休息,总问兰考情况,这说明他心系群众,到死都没忘本。 焦裕禄逝世后,兰考人没停下脚步,继续他的事业。泡桐树越来越多,沙丘变绿洲,盐碱地成良田。1966年,新华社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国都知道他了。中央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号召大家学他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些词听着正式,但说白了,就是干实事,不怕苦,为老百姓着想。
1963年底,焦裕禄向组织申请回山东老家看望老母亲。他找到县长程世平,面露难色地
历史破局者
2025-07-30 00:03: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