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小平决心恢复高考,却遭遇重重阻力,邓公强硬表态:“不赞成的就改行!”

清幽画师君 2025-07-29 22:51:32

1977年邓小平决心恢复高考,却遭遇重重阻力,邓公强硬表态:“不赞成的就改行!” 1977年的冬天,570万人走进了高考考场,这一天,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 时间回溯到1966年。 那一年,作为选拔人才重要途径的高考制度,被按下了暂停键,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瘫痪。 失去高考,导致招生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 家庭出身、政治背景成为了能否被推荐上大学的关键,而知识和才华却被置于次要地位。 许多优秀的青年,因为所谓的家庭成分不好,被拒之大学门外。 1977年,当邓公重新审视这十年来的教育发展时,他意识到,高考的取消,已经让我国出现了巨大的人才断层。 国家迫切的需要实现现代化,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赢得一席之地,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而只有恢复高考,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于是,1977年8月,邓公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40多位教育界专家和官员。 会上,武汉大学的查全性教授言辞恳切地指出了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积极性。 这一发言引起了与会众人的强烈共鸣,邓公更是下定决心,要尽快恢复高考制度。 可社会上,反对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毕竟高考取消了十年,大多数人早就已经认同了没有高考的高校选拔模式。 不少人都在质疑,恢复高考有用吗,会不会动摇国家基石? 连教育部的同志们都直犯嘀咕,毕竟这种大事万一办砸了,是要被万众唾骂的。 面对大家的犹豫,邓公支持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有什么问题,摆出来谈一谈,大家才好解决。 这场座谈会持续了四十多天,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左右摇摆,高考一恢复,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大家心里难免是有点害怕的,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更多的人宁愿安于现状。 关键时刻,邓公坚定的强调,恢复高考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不能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就畏缩不前。 甚至邓公还说:“不赞成的就改行!” 有了邓公冲锋在前,大家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经过漫长的商讨,大家终于同意,1977年底恢复高考。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中国沸腾了。 那些在十年间失去高考机会的年轻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因为是第一次高考,所以报名人数极多,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乃至于书店里的复习资料全都被抢购一空,考生们展现出了空前的决心。 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废寝忘食地复习,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考试,考生们的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 高考,让他们有了站在同一个起跑线的机会。 最终,27.3万幸运儿脱颖而出,他们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将成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 参考资料: 邓小平纪念网《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0 阅读:36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