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

烟雨杏花村 2025-07-29 18:35:23

1989 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梧桐叶,落在曾肯成教授的旧皮箱上。箱子里装着他给女儿熬中药的砂锅,还有一叠用橡皮筋捆着的演算纸,上面的密码公式密密麻麻,像片没有尽头的森林。 中情局探员第三次来的时候,手里拿着的合同上,连他最爱抽的 “红塔山” 都被列进了福利清单,可老人只是指了指书架顶层。 那里摆着张泛黄的船票,1972 年从华沙到上海的,边角都磨卷了。 上世纪 50 年代的莫斯科,零下三十度的站台,曾肯成攥着回国的绿皮火车票,哈气在车窗上凝成白雾。 同宿舍的波兰同学塞给他一张科学院的特聘证书,说 “留下就能进密码研究所”,他却把证书折成了小方块,塞进棉袄内袋。 那时他研究的对称加密算法刚有突破,西方机构的橄榄枝像雪片似的飞来,可他总想起出国前,导师在机场说的那句 “祖国的密码机还等着人拆呢”。 女儿在医院发烧的那个深夜,曾肯成刚从中餐馆刷完盘子回来。围裙上的油渍还没洗净,他就坐在病床边改论文,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女儿的咳嗽声交织在一起。 国际密码学会议上,他用一口湖南普通话指出美国主流加密算法的漏洞时,台下专家的脸色骤变,他就知道,麻烦要来了。 果然,没过多久,中情局的人就找上门,带着顶级医院的住院单,说 “只要留下,您女儿的病我们包了”。 老人的手指在密码本上顿了顿,想起 1970 年那个雪夜。他放弃波兰科学院的特殊待遇,带着一箱子外文资料回国。 海关检查时,工作人员翻出他藏在《概率论》里的密码草图,眼睛亮得像星:“曾先生,咱们的导弹通讯,就缺这个!” 那时候国内的实验室连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他就在黑板上徒手推演,粉笔灰落满肩头,像落了层霜。 有次演算到天亮,他发现窗台上的仙人掌开花了,嫩黄色的,在晨光里颤巍巍的,像极了祖国的希望。 中情局的探员见软的不行,开始来硬的。他们抄走了老人的论文草稿,在校园里散布谣言说他 “窃取美国机密”。 曾肯成却像没事人一样,照样去中餐馆刷盘子,只是把最核心的算法手稿,缝进了女儿的旧棉袄里。 那些用中草药渣标记的演算纸,藏在砂锅的夹层中,跟着他一次次躲过搜查。 有次探员突然闯进厨房,他正往药罐里加当归,蒸汽腾起的白雾中,他慢悠悠地说:“这味药啊,得归土才能见效。” 1990 年的春节,曾肯成终于踏上回国的飞机。怀里揣着的手稿,被体温焐得温热,就像 1956 年他第一次出国时,贴身带着的那枚毛主席像章。 海湾战争爆发后,中国部队的加密通讯在美军监听下稳如磐石,指挥部里,年轻军官们对着屏幕上跳动的密钥惊叹时。 没人知道这背后,是一位老人在异国的厨房里,用砂锅熬着中药,也熬着守护国家的密码。 晚年的曾肯成,总爱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 “密钥可变,国不可变”。学生们发现,他的眼镜片后面,总蒙着层水汽,像极了莫斯科站台的车窗。 书架上那本被中情局翻过的《密码学原理》里,夹着张中餐馆的账单,背面有行小字:“1989 年冬,炒河粉一份,未收款 —— 老板说,看您像咱中国人。” 如今那只旧皮箱摆在国家密码博物馆里,砂锅沿的药垢结了层硬壳,演算纸的边缘被虫蛀了几个小洞。

0 阅读:0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