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中美顺利谈判,特朗普一声令下,让美国政府不要对华轻举妄动! 英媒《金融

天天纪闻 2025-07-29 11:15:16

为了确保中美顺利谈判,特朗普一声令下,让美国政府不要对华轻举妄动! 英媒《金融时报》日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为了确保中美谈判的顺利举行,并促成可能的最高层会晤,美国商务部过去几个月已经接到指令,避免对中国采取强硬的出口限制措施。   要理解这一决策的背景,必须回顾过去几年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变。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以来,双方围绕关税、技术出口、知识产权等问题展开了多轮较量。   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一度高达145%,涉及数千亿美元商品,而中国也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这种对抗不仅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也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2024年,中美贸易总额达6883亿美元,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2.8%。这种“你中有我”的格局,使得任何一方采取极端措施都会伤及自身。   以大豆为例,美国对华出口因关税大幅下降,尽管欧洲市场部分填补了缺口,但无法完全替代中国的需求。特朗普政府为此不得不拿出120亿美元补贴农民,这种财政负担让白宫意识到,长期对抗并非可持续之计。   此外,美国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等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投资,也因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些企业的游说力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选择在谈判前暂缓强硬措施,旨在为对话创造空间。根据《金融时报》的消息,美国商务部过去几个月避免出台新的出口限制,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敏感领域。   这种策略调整与特朗普政府发布的“AI行动计划”形成呼应——尽管该计划强调“对抗中国影响力”,但同时也指出要在第三轮贸易磋商前“加强技术控制但避免全面限制”。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克拉齐奥斯曾表示,行动计划中的政策将在半年到一年内实施,这显示特朗普政府在战略竞争与谈判推进之间寻求平衡。   这一决策的直接目标是促成中美最高层会晤。近年来,双方在日内瓦、伦敦等地举行了多轮磋商,逐步降低关税并建立定期对话机制。例如,2025年5月的日内瓦会谈后,美方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   这种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谈判奠定了基础。特朗普政府深知,若在此时升级出口限制,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谈判氛围,甚至导致高层会晤流产。因此,暂缓强硬措施成为一种务实选择,既显示谈判诚意,又避免国内政治压力过大。   然而,这种缓和姿态背后仍隐藏着深层矛盾。特朗普政府的“AI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在国际治理机构中对抗中国,并计划收紧AI芯片出口管制。   这种“斗而不破”的策略,反映出美国在战略竞争上的底线思维。正如美国国务院前技术政策顾问费达修克所言,美方关注的是“执法漏洞”而非全面限制,这意味着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仍将持续。     国际社会对这一政策调整的反应呈现分化态势。欧盟等美国盟友对美方要求协调出口管制的做法持保留态度,担心损害自身经济利益。而中国方面,外交部多次强调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呼吁美方摒弃零和思维。   在行业层面,中国半导体、汽车等行业协会对美国出口限制的反复无常表示不满,呼吁国内企业寻求替代供应商。这种多边博弈使得特朗普政府的决策空间受到挤压,必须在维护战略优势与避免盟友离心之间寻找平衡。   从长远看,特朗普政府的策略调整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美国国内政治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选举周期中,对华强硬言论仍有市场。若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国会可能施压要求恢复强硬措施。   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技自主创新领域的进展,如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发、AI芯片的突破,正在削弱美国技术封锁的效果。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指出,中国拥有全球50%的AI研究员,这种人才优势可能使美国的限制政策适得其反。此外,美国企业对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与日俱增,频繁调整出口规则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特朗普政府下令避免对华强硬出口限制,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一决策既反映了国内经济压力和企业诉求,也体现了对中美谈判大局的考量。然而,这种缓和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转变。   中美在科技、贸易等领域的长期竞争格局并未改变,双方在关键领域的博弈仍将持续。未来,谈判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取决于特朗普政府能否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中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0 阅读: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