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的敲门声,驼背的妻子刘谷香走了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时,双方都愣住了,这一幕正好被随行的摄影师记录下。 王德耀和刘谷香是浙江舟山一个渔村里土生土长的人。生在1910年代,他们小时候村里都是木头房子,街巷窄得只能并肩走两个人。王家靠打鱼为生,父亲常年在海上漂,母亲在家操持。刘家开个小杂货铺,卖点渔具和日用品。两家挨着住,王德耀和刘谷香打小就认识,算是青梅竹马。小时候一块儿在海边玩,捡贝壳,抓螃蟹,长大后感情慢慢变了味儿。王德耀内向,刘谷香开朗,她比他主动点。1930年代末,两人结了婚,婚礼简单,村里人一块儿凑热闹。他们住进海边的小屋,日子过得清苦但甜蜜,想着以后生几个娃,平平淡淡过一生。 1940年代末,中国内战打得不可开交。国民党跟共产党斗得你死我活,普通老百姓也被卷进去。王德耀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1948年时,他正在上海当兵。眼看国民党要输了,1949年部队撤到台湾,他也被带走。走之前,他给刘谷香捎了个信,说要去台湾,但一定会回来。那时候刘谷香怀着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心里满是不安。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38年。两岸关系一断,消息没了,联系断了,他们就像被硬生生撕开的两半。 到了台湾,王德耀退了伍,生活得重新开始。他先干体力活,后来在一家小公司当文员。住的地方是个小破公寓,钱攒得不多,但心没放下过刘谷香。他每天晚上都写信,写他在台湾的日子,写对她的想念,写对未来的盼头。信里讲台北的街头,讲吃的用的,总拿来跟舟山比。可这些信一封都寄不到,邮局老退回来。有人劝他别写了,浪费时间,他不听,倔强地说:“我答应过她要回去,这些信是我跟她唯一的线。”38年下来,他写了500多万字,像在用笔跟她说话。 刘谷香这边也不好过。1949年,她生下儿子,取名叫王海,跟海有关,像在纪念他们的家。她一个人拉扯孩子,靠卖鱼挣钱。每天天不亮就去码头拿货,摆摊卖到晚上,手糙得像树皮,背也累弯了。村里人开始议论,有的说王德耀早死了,有的说他早另娶了,还有人劝她改嫁,日子好过点。她从不松口,就一句话:“我等德耀。”没消息的日子,她靠信念撑着,儿子问起爸爸,她就说:“他在很远的地方,但没忘我们。”就这样,她守了38年。 1980年代,两岸关系有点松动,王德耀听说能回大陆,马上开始跑手续。1987年,他终于批下来。那年他72岁,身体不如以前,但心劲儿足。他收拾好行李,带上那些没寄出去的信,踏上回家的路。从台北到香港,再坐火车到广州,转汽车到宁波,最后坐船到舟山,折腾了俩月才到。到了村口,他看着变了样又没全变的家乡,心里五味杂陈。他走到老房子前,敲了门。门开了,刘谷香站在那儿,背驼得厉害,头发全白了。两人对视半天,她认出他,眼泪一下子下来了。他们抱在一起,旁边站着长大的儿子。王德耀拿出那箱子信给她看,说这些年从没停过想她。刘谷香翻着信,哭得停不下来。 重逢后,他们没再分开。在舟山,他们住回老房子,日子简单但踏实。常坐在院子里聊年轻时的事,也聊这些年的苦。村里的老树还在,海风还是那个味儿,他们一块儿走走,像在补回错过的日子。他们的故事传开,1989年还有人拍了纪录片,叫《海峡两岸的爱情》,讲的就是他们的事。后来,他们去世了,葬在村里的墓地,墓碑对着海,像在守着这片土地。这故事在舟山传下来,成了大家伙儿常提起的念想。
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
趣叭叭呀
2025-07-28 15:49:39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