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生活困难,写信请求爸爸接济,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你说,该给多少钱?”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他爹毛贻昌靠勤俭持家,从穷小子混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粮商。他娘文七妹信佛,心善,教小时候的毛泽东做人要厚道。从小,毛泽东就爱读书,在村里小学啃了不少古书,历史啊、兵书啊,都看得出神。13岁那年,家里让他辍学干农活,他不甘心,晚上还偷偷点灯看书。这股子倔劲儿,后来成了他革命的底气。 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毛泽东跑去当兵,跟着推翻了清朝。之后,他回学校念书,1918年又去了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个小助理。这时候,他碰上了马克思主义,还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这些大牛,思想彻底开了窍。1921年,他帮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湖南搞农民运动,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跟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还不一样。内战时,他带着队伍打了秋收起义,又走了长征,硬是熬到1949年,建了新中国。
再说李讷,她是1940年8月3日在延安生的。小时候,国家正乱,她跟着爹妈颠沛流离。1949年进了北京,日子才算安稳。她念书挺争气,1965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之后在报社干活,还混了点小职务。可别以为她是“官二代”就过得舒坦,毛主席管得严,她日子过得跟普通人差不多。 到了1972年,李讷生了娃,麻烦来了。她一个月几十块工资,奶粉都买不起,更别提请保姆了。没办法,她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没哭穷,就老实说自己过不下去了。信送到毛主席手里,他看完心里不是滋味。一个当国家主席的爹,看到闺女落魄成这样,谁能不心疼?可他没马上掏钱,而是问秘书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你说,该给多少钱?”最后,他从自己稿费里拿了8000块,但有个条件:3000块给现金,5000块存起来。啥意思?救急可以,但得学会自己过日子。 毛主席对儿女真不含糊,从不惯着。他常念叨:“靠自己吃饭,别靠我。”李讷有回想蹭他的车上班,他直接摆手:“走路去,坐公交也行。”他自己也抠门得要命,开会请人吃碗杂酱面,钱都从他伙食费里扣。1976年他去世时,家里收拾遗物,除了些破书,啥值钱的都没有。一辈子攒了百来万稿费,全交给了国家,儿女每人就分了8000块,跟他给李讷救急的数一样。
李讷拿了钱,慢慢学会了精打细算。她知道老爹不是不爱她,而是想让她像普通人一样扛得住生活。毛主席这辈子,既当了伟人,也当了严父。他不光打江山,还想让儿女学会自己闯天下。他那节俭又硬气的作风,传到李讷身上,也影响了更多人。 毛主席的家教,跟他打天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小时候家里也不富裕,靠自己摸爬滚打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他管儿女严,不是冷血,而是想让他们明白,人生得靠自己。他给李讷钱,却不全给现金,就是怕她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这种教育方式,搁现在看,也挺有嚼头。 再说毛主席的节俭,不光是对家人,对自己也狠。他当主席时,衣服补了又补,吃得也简单。有人算过,他一年的伙食费还不如个普通干部。他把钱看得淡,却把教育儿女、建国家看得重。去世后,他没给儿女留啥金山银山,就留了点稿费和一堆书,可这精神财富,比啥都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