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20日,最后一批中越战俘交换现场,一名年轻的越军俘虏慢慢走向边境,就在即将跨过国境线的时候,他突然停住,出人意料地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越南人满脸尴尬的注视中大声朗读:我拒绝遣返,我要留在中国!
1979年6月20日,是中越战俘交换的最后一批现场。那天,友谊关边境线上站满了人,中国和越南双方人员都盯着这场历史性的交接。这不是普通的战俘交换,而是中越边境冲突后的一次大规模行动。中国这边送回300多名越南战俘,越南那边交还50多名中国战俘。场面安静又压抑,大家都明白,这不只是走个过场,而是战争留下的伤疤在慢慢愈合。可就在这时候,许开良站了出来,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 许开良是谁?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越南高平省的农村小伙子。家里祖祖辈辈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1970年代末,越南政府为了对付边境上的紧张局势,开始大规模征兵。许开良没得选,被硬生生拉进民兵部队,离开了他熟悉的田地和家人。他的妻子留守家里,一个人扛着所有活计,还要面对政府苛刻的税收政策。后来,妻子因为太累病倒了,没多久就去世。家里唯一的孩子也在战乱中失踪,从那以后一点消息都没有。战争把许开良的生活彻底砸烂了,他心里满是绝望。
1979年2月,中越边境冲突正式爆发。许开良所在的部队没打多久就垮了,他也被中国军队抓了俘虏。刚被押到战俘营时,他心里七上八下,怕被虐待。可现实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战俘营的生活虽然不轻松,但有规律。每天早上干点活,比如修营地、种菜,中午能吃上米饭加点肉,晚上还有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慢慢学会了几句中文,也从看守那听到了越南国内的真实情况。那些消息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国家政府的做法,也让他对中国有了新的看法。 在战俘营的日子不算长,但对许开良来说,改变却是翻天覆地的。他发现越南政府对老百姓的压迫比他想的还严重,而中国这边虽然是敌方,却没把他当牲口使唤。营里的生活虽然苦,但比起越南国内的穷日子,反而多了点希望。他跟一些同样不满越南现状的战俘聊过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自己的遭遇。许开良心里慢慢有了个念头:如果能留在中国,也许能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到了6月20日那天,交换现场的气氛很沉重。越南送回的中国战俘一个个面黄肌瘦,衣服破破烂烂,看得出吃了不少苦。中国这边的越南战俘虽然也瘦,但衣着整洁,走路还有点精神。许开良站在队伍里,低着头往前走,眼看就要跨过那条国境线。越南官员盯着他,眼神冷冰冰。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停下了。他从兜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用尽量大的声音喊出自己的决定:“我叫许开良,来自越南高平省。我在1979年3月被中国军队俘虏。我不愿回越南,那里的政府压迫人民,我看不到希望。我要求留在中国!”
这话一出口,现场炸了锅。越南官员脸都绿了,有的低头不吭声,有的瞪着他却不敢上前。中国士兵没说话,但眼神里透着惊讶。记者们赶紧抓拍,围观的人群里先是几个人鼓掌,后来掌声越来越多。许开良站在那,手里的纸抖了抖,但整个人像是松了一口气。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国际上议论纷纷。越南政府丢了脸,恨不得把这事压下去。可许开良的举动不是冲动,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挑衅谁,就是个普通人想找条活路。中国政府后来认真考虑了他的请求,觉得这事符合人道主义,就同意让他留下。他被安置在云南一个边境村子里,当地人对他挺好,帮他搭了间小屋。他靠种地和打零工过日子,生活简单但踏实。 许开良后来再没回过越南,但他一直说,1979年6月20日那天是他重获自由的日子。他的故事被写进了中越关系的历史,不是因为有多轰动,而是因为它真实得让人动容。一个小人物,在战争的夹缝里,用自己的方式找回了尊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