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年,19 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 14 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 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先生何必如此固执?”友人劝他续弦时,马一浮只是淡淡一笑说道:“我与孝愍的约定,不在今生,便在来世。”19岁那年,马一浮经历了生命中最为沉痛的一击,妻子不幸离世。这猝不及防的变故,宛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刺进他的心窝。 在那个传统的年代,丧妻后的男子往往会选择续弦,以延续家族的香火。然而,马一浮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发誓不再续娶。 马一浮的岳父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深知女婿的痛苦。出于同情,也为了给女儿找个好归宿,岳父提出将自己14岁、酷似其姐的三女儿许配给马一浮。当这个消息传到马一浮耳中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他看着岳父充满期待的眼神,缓缓地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这句话,如同金石掷地,掷地有声,表达了他对亡妻深深地眷恋和忠诚。 当时的社会,人们对马一浮的行为充满了质疑和不解。有人说他故作清高,有人说他根本不懂爱情。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马一浮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他只是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亡妻。 他常常独自坐在书房里,看着亡妻留下的遗物,回忆着他们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电影一般在他的脑海中放映,让他的心中充满了苦涩和甜蜜。 1903年,马一浮远渡重洋留学美国,行李箱里除却书籍,只有妻子的一缕青丝。晚年的马一浮已成为国学大师,与熊十力、梁漱溟并称现代儒家三圣。无数名门闺秀仰慕其才学,托人说媒,都被婉拒。他始终住在杭州蒋庄的简朴院落里,每日晨起都要先对亡妻的牌位行礼。 1967年冬,国学大师马一浮以84岁高龄溘然长逝。守在他病榻前的,唯有亡妻汤孝愍的侄女汤俶方一人。当亲友整理遗物时,竟在他贴身的棉布内衬口袋里,发现一个用蓝布仔细包裹的小物件,那是当年汤孝愍出嫁时佩戴的银质发簪,历经半个世纪依然光亮如新。 马一浮的故事或许不合时宜,却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情,绝非风花雪月间轻易许下的誓言,而是以生命为代价、用热血去捍卫的庄重承诺。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爱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廉价。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爱情的真谛。我们总是轻易地开始一段感情,又轻易地结束它。我们忘记了爱情需要的是忠诚、理解和包容。马一浮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信息来源: 北京晚报|《西湖畔的马一浮》 文|何夕 编辑|史叔
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
万象快报侠
2025-07-28 09:30: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