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陈毅元帅派人四处寻访一位农村妇女,他动情地说:"若不是她,我早在19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28 09:21:16

1962年,陈毅元帅派人四处寻访一位农村妇女,他动情地说:"若不是她,我早在1936年就已命丧黄泉。"这位救命恩人究竟是谁? 【消息源自:江西省档案馆藏《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料汇编》1987年编印;大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余县志》1992年版人物篇;陈昊苏著《父亲的故事》2001年出版第三章】 1936年的夏天热得邪乎,赣南山区里的知了叫得人心慌。彭坑村的周篮嫂蹲在灶台前,手里的蒲扇越扇越快——不是为驱暑,而是急着把熬药的苦味扇散。阁楼上的米缸突然"咯吱"响了两声,她赶紧往铁锅里又扔了把酸菜,刺鼻的发酵味立刻盖过了草药气息。 "三娣啊,你家这酸菜缸子漏了吧?"路过的保长伸着脖子往院里瞅。周篮嫂把锅铲敲得铛铛响:"可不是嘛!这死天气,腌的菜全冒泡了!"等保长走远,她抹了把汗,从怀里掏出半个红薯塞进米缸后的暗格。陈毅的胡子从木板缝里露出来:"阿嫂,今天外头风声怎样?" 这是老陈躲进周家阁楼的第十七天。半个月前村里赤脚医生老刘半夜敲门,背上趴着个血糊糊的男人。周篮嫂当时腿都软了——谁不认得这是悬赏五千大洋的"共匪头子"?可看着那条被子弹啃得血肉模糊的腿,她转身就拆了出嫁时的红被面当绷带。 国民党兵来得比预想的快。那天周篮嫂正在溪边捶衣服,突然看见山道上黄乎乎一片——保安团的绑腿布老远就扎眼。她抄起竹篮就往家跑,进门却看见陈毅还在油灯下写文件。"要死啊!"她急得抄起扫帚往猪圈冲,边打边骂:"瘟畜生!整天就知道吃!"竹条抽在石板上的脆响惊醒了陈毅,他眨眼间就钻进了后山的灌木丛。十分钟后,三个枪兵踹开院门,刺刀挑开阁楼的米缸,只看见几件打补丁的旧棉袄。 最险的那关过了,周篮嫂反倒练出了胆量。腊月里她挑着粪桶过哨卡,哨兵捏着鼻子直摆手,哪知道桶底夹层里藏着盐巴和奎宁。有回她挎着烧火笼去镇上,炭灰里埋着游击队要的干电池,路上遇见搜查,她直接把手伸进火笼掏炭块,烫得满手燎泡,倒把检查的兵唬住了。 1937年开春,陈毅的腿伤好利索了,周篮嫂却落下个毛病——听见狗叫就心慌。有天半夜后窗被石子砸响,她开窗看见个包袱,里头是块呢子料。老刘捎来口信,说老陈要去和国民党谈判,想请她做身像样的衣裳。周篮嫂连夜点灯赶工,针脚比绣嫁衣还密。天亮时她摸着料子嘀咕:"这呢子挺括,就是厚了点,穿着该捂痱子了。" 后来村里人都说三娣变了,以前见人就躲的寡妇,现在敢在村口读《抗日宣言》。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年秋天看着游击队开拔时,三百双布鞋里,她偷偷在鞋垫下各绣了五粒稻谷——听老刘说,往北边走,讲究这个"五谷丰登"。 三十多年后,省里来的干部找到周篮嫂,说要带她去北京见陈毅。老太太坐在当年的阁楼下直摆手:"莫要耽误首长办公,我晓得他现在管着外交哩。"临了收下三百块钱,转头全给村里小学换了新课桌。直到去世,她家灶台边始终挂着个竹篮,里头装着半块发黑的火笼炭。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