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为中华门,但是牌匾拆下之后,看到背面的三个字,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民国初年,孙中山决定将北京皇城的"大清门"改名为"中华门",以彰显共和新气象。工匠们费力拆下沉重的石匾,准备在背面重新雕刻。可当匾额翻转过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愣住了——上面赫然刻着三个大字"大明门"。这个意外发现让孙中山哭笑不得,也揭开了一段有趣的历史秘密。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这座门楼位置特殊,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这个门是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所建,恰好建在皇城的正南方,而古人以南为尊,故此门被称为"国门"。明朝时这里叫"大明门",当时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将隋文帝杨坚的《登芒山》稍加改动,为这门做了一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清朝入关后,为了体现新朝气象,需要更换门楣上的匾额。可青金石材质珍贵难寻,制作新匾成本高昂。当时的统治者想出了一个"节约"的办法——直接将明朝的"大明门"匾额翻转过来,在背面刻上"大清门"三个字。这样既省钱又省时,一举两得。 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中华门。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北京城内到处都是前朝的标志,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这块"大清门"匾额。作为新政府的领导人,孙中山自然不能容忍这种封建残余继续存在。 当时民国政府资金紧张,制作一块新的青金石匾额费用不菲。孙中山先生在找来一群工匠共同商讨之后,决定将"大清门"这块匾额取下,翻转,直接在其背面雕刻出"中华门"三字。这个想法看起来很聪明,既节省了材料成本,又能快速解决问题。 工匠们接到任务后开始行动。他们搭建脚手架,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沉重的石匾从门楣上取下来。当工匠们费力将"大清门"的匾额取下之后,翻转,却发现这"大清门"的背后,刻着"大明门"三个大字,顿时在场的工匠就傻眼了。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原来清朝统治者当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也采用了完全相同的解决方法。历史就这样开了个玩笑——三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想到了同一个"省钱"的办法。 孙中山先生在听说这个事情时,也是先愣住了几秒,转而大笑吩咐到"造新匾"。面对这种历史的巧合,孙中山只能苦笑着放弃原来的计划。毕竟,如果再次利用这块匾额的背面,那就成了"三朝元老"了,这对新生的共和政府来说显然不合适。 石匾已被取了下来,哭笑不得的民国政府命人加工加点,赶制了一块朴实无华的木匾。虽然材质从珍贵的青金石变成了普通的木头,但"中华门"三个字依然庄重大气。1912年10月10日,为庆祝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庆日,北洋政府特地在10月9日,将大清门改成中华门。 这座门的命运并未就此结束。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事件爆发,中华门匾额再次被摘下,重新悬挂起了大清门的旧匾。不过这场闹剧只持续了十二天就被平定,中华门匾额又重新回到了原位。 1915年12月,北京城内的匾额样式进行了一次统一,改换为传统的宫廷匾额样式——"华带牌",原来的横向匾额也更换成了竖向的"中华门"匾额。这座古老的门楼一直矗立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被拆除。这块前后分别刻有"大明门"和"大清门"的匾额放置到了首都博物馆。这块见证了三个朝代兴衰的双面石匾,如今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有趣的历史。 从"大明门"到"大清门"再到"中华门",一块石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孙中山本想延续前人的"节约传统",却意外发现了历史的轮回。这个小插曲虽然充满戏剧性,但也反映出新旧政权更替时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历史传承的复杂性。 这块神奇的双面匾额如今还静静地保存在博物馆里,它见证了明清民三朝的历史变迁。你觉得孙中山当时的决定对不对?如果是你,会选择继续使用这块"三朝元老"匾额,还是像孙中山一样重新制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聊聊这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为中华门,但是牌匾拆下之后,看到背面的三个字,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熹然说历史
2025-07-26 18:13:36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