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吴三桂选择向清朝投降,并带领清军进入关内,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汉人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历史,数百年的汉民族统治由此宣告结束。为了加强满族对中国的统治,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随后发布了“剃发”令与“易服”令,明确规定国民的衣着和发型要遵从新的朝代规范。然而,有五类特定的人群,即使在大街上身穿汉服,也并不会受到制裁。
首先是道士。道士在清朝仍然被允许穿汉服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方面,早期的法令中指出“儒家从而释道不从”,这使得道士们得以保留其传统的发式与衣冠。另一方面,清初的张天师与道士王常月曾向顺治帝恳求,最终得以保留其传统装扮。在清朝三百多年的统治中,只有道教全真派的道士们始终如一地穿着显示汉民族文化的汉服。为维护传统衣饰,许多人甚至愿意舍弃尘世生活,出家为道士。
其次是优伶。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戏曲演员的服饰不受清朝法令的约束。他们需要在舞台上扮演古代人物,而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当时戏子地位较低,朝廷的权贵们也并不希望看到她们的打扮与自己的相似。
再者是新人。在清朝入关后,虽然重新建立了礼乐制度,但权贵的礼乐体系虽有所变化,但根深蒂固的民间习俗却难以撼动。在新婚之际,百姓们依然会盛装打扮,穿上传统的汉族服饰。对此,统治者常常选择装作视而不见,毕竟百姓的安定生活也是统治者渴望达成的目标。
第四类是去世的人。剃发和易服的法令主要针对活人,以确保汉人对清朝的臣服,而对已故之人则不予干涉。百姓们普遍认为,亡者需要穿汉服才能在死后有尊严地去见祖先。
最后一类是皇帝。或许会让人疑惑,作为清朝的统治者,皇帝为何也能穿汉服,尤其是乾隆皇帝还曾热衷于汉服并让画师为其画像。对此,学者们推测了几种可能的原因:首先,关于乾隆的身世曾有猜测,许多人认为他的生母是一位汉族女子,这使得他有汉人血统,因而穿汉服也是顺应内心的选择;其次,在乾隆的治理时期,汉文化的接受程度已不如清初时期那么严格,皇帝也希望通过一种民族融合来拉近与汉族大臣的距离,穿着汉服在情理之中;最后,乾隆本人对古代诗词、书法和绘画颇有热情,而许多优秀的诗画出自汉族人之手,他穿上汉服的举动可能是出于对古人精神和艺术境界的向往,以及渴望亲身体验当时的生活方式。
有关乾隆为什么喜爱汉服,您还有哪些看法或说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江渐月
无论怎样排斥,民族融合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