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有孕的惇妃不依不饶,要和65岁乾隆温存。他连连推拒:“使不得!”太医冒死担保:“不妨事!”但是10个月之后,乾隆却差点拆了太医院,这是咋回事呢? 汪氏,惇妃,满洲正白旗包衣佐领出身,生于1746年3月27日,其父四格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兼都统,家族在清廷颇有分量。她17岁入宫,初封永常在,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获赐珊瑚朝珠、金镶项圈,足见初入宫时的恩宠。汪氏容貌秀丽,举止端庄,常着淡雅丝绸,佩玉饰,行走间环佩作响,引人注目。乾隆三十三年,她晋升永贵人,后因故降回常在,数年后复升贵人,至1771年封惇嫔。她诞下固伦和孝公主后,1774年晋封惇妃,居翊坤宫,宫内墙挂《班姬辞辇图》,陈设华贵。然其性情暴戾,1784年翊坤宫宫女自缢、负伤事件频发,暴露其严苛一面。 1775年,紫禁城里关于惇妃有孕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乾隆对女儿格外看重,膝下虽有十七子,却只有五女,得知惇妃可能再添一女,喜出望外,立马下令内务府送去燕窝、人参等补品,待遇远超其他妃嫔。惇妃借机频频在后宫露面,身着宽松宫装,腰间垫着丝帕,装出腹部隆起的模样,引来其他妃嫔的关注。宫里风言风语不断,有人私下嘀咕她的孕态似乎不那么明显。 几个月过去,太医陈世官再次请脉,记录中提到惇妃月事如常,胎动微弱,脉象并不典型。他未敢直言误诊,只建议服用补药,继续观察。惇妃却命宫女将锦缎小枕藏于裙下,维持“孕态”,还在宫中设宴,展示新赐的珍宝,借机向其他妃嫔炫耀。她的举动让后宫议论更甚,但无人敢公开质疑。 到了秋天,惇妃的“孕期”已近十月,乾隆起初还常派人送滋补品,渐渐察觉不对。65岁的他年事已高,生育能力下降,为护胎儿,早已减少探视惇妃。一次探望中,惇妃试图亲近,乾隆推辞,称胎儿为重。太医陈世官迫于压力,含糊表示稍事亲近无碍。惇妃不甘心,散布消息称自己月事不调,疑似小产,试图博取同情。宫女奉命将染红的丝帕送至太医院,暗示胎儿不保。陈世官只得顺着上奏,称脉象不稳,可能有小产迹象。 乾隆闻讯,召太医询问详情。陈世官支吾其词,惇妃则泪流满面,称全凭太医诊脉,未料有误。陈世官反驳,称惇妃曾逼他隐瞒真相。两人互相推诿,乾隆怒火中烧,下令彻查太医院。查至十月,内务府档案显示惇妃服用了大量补药,脉象却始终无胎儿征兆。真相浮出水面,所谓“有孕”不过是惇妃与太医合谋的谎言。乾隆震怒,斥责太医院办事不力,险些严惩整个机构。 惇妃的家族在朝中势力雄厚,又有固伦和孝公主这张王牌,乾隆虽怒,仍未深究,仅口头责骂。陈世官被革职,逐出宫廷,太医院其他太医也被罚俸禄。这场风波让后宫震动,妃嫔间私下议论,惇妃的地位虽未动摇,但乾隆对她的信任明显减少。 这场闹剧的根源在于后宫的激烈竞争。乾隆前两任皇后一死一废,后宫无主,妃嫔们都盯着那个位子。惇妃曾因生下十公主备受宠爱,但她行事嚣张,早就惹来非议。这次假孕事件,她本想借机巩固恩宠,却反倒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太医陈世官不过是夹在权势间的棋子,迫于压力配合演戏,最终却成了替罪羊。乾隆虽未严惩两人,但此事暴露了后宫权谋的复杂,也让太医院背了黑锅。 风波平息后,惇妃闭门思过数日,永寿宫门前冷清,宫女太监来往无声。1778年,她因殴毙宫女被降为惇嫔,翊坤宫内气氛压抑。1780年复封妃位,但乾隆恩宠已淡。1806年3月6日,惇妃病逝,享年60岁,葬于裕陵妃园寝。陈世官出宫后,郁郁不得志,终老于乡间。
1775年,有孕的惇妃不依不饶,要和65岁乾隆温存。他连连推拒:“使不得!”太医
醉卧云端云端居
2025-07-21 23:27:38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