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多自卑?”中国男子坐国内航班,飞机上放了五个多小时美化外国人的视频。小伙忍无可忍找到机长怒斥,明明飞机上没有几个外国人,飞机也是中国的飞机,赚的也是中国人的钱,为什么不能宣传中国的大好河山,非要搞“外国月圆”那套! 事情发生在7月10号,这位男士和往常一样,登上了一架飞往新疆的飞机。起飞平稳后,他习惯性地打开了座位前方的娱乐屏幕,谁知这一看,却让他原本期待旅途的心情一路跌到了谷底。 屏幕上循环播放的,是清一色的外国风情短片。全程都是听不懂的英语,要想看明白,只能费力地盯着下方的小字幕。起初他以为只是暂时播放,过会儿总会换成中文内容。可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五个小时的航程快要结束,屏幕上的面孔和风景依然是“异域风情”。 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好比走进一家中餐馆,满心期待的是一盘锅气十足的炒牛河,端上来的却是一份客客气气的炸鱼薯条。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总觉得味道不对,劲儿也没使对地方。五个小时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感,在他心里越积越深。 他想不通这明明是中国的飞机,飞的是中国的航线,乘客绝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屏幕上不能放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那些让人食指大动的中华美食呢?难道非要默认“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 飞机一落地他心里的火气再也压不住了。他径直找到乘务长,声音洪亮地质问:“中国的飞机,为什么要全程播放外国人的视频?我们自己的大好河山、美食美景不能放吗?”他接着补充,这趟航班上并没有几个外国人,这种安排究竟是在“讨好”谁?要是换在美国,一架美国国内航班可能花五个小时循环播放中国宣传片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乘务长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解释说内容是公司统一预设和滚动的。这位男士显然不接受这个说法,他直接指出五个小时里连一个中国人的画面都没看见。他撂下话自己下周还要坐飞机,如果情况依旧,他会直接向航司上级投诉,因为“吃谁家的饭,就得端谁家的碗”。 这一幕被同机乘客拍下传到网上后,舆论瞬间被点燃。支持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许多人认为这位男士一语中的,说出了大家憋在心里许久的话。在他们看来航空公司的客机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张流动的“国家名片”。 在国内航线上展示本国风光与文化,既能愉悦乘客,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本该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全球化的今天,开放包容固然重要,但绝不意味着要丢掉自己的文化阵地,更不能在潜移默化中,把“外国的月亮更圆”这种思想喂给下一代。有人甚至犀利地提出,除非航空公司收了对方的广告费,否则凭什么要花五个小时帮别人做免费宣传? 当然网络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觉得这位男士反应过度,有点“上纲上线”,认为看什么视频都无所谓,毕竟坐飞机只是为了抵达目的地。也有人站在机组的角度,觉得他们不过是按规定办事的“打工人”,内容决策权在总公司,为难基层员工没有道理。 然而这场争论的核心,早已超出了“屏幕上该放什么”的范畴。它实际上给所有航空公司,乃至更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提了个醒。机舱里的小屏幕,看似不起眼却是一个绝佳的文化传播窗口。这究竟是航司的无心之失,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运营惯性? 进一步看航空公司的这种内容选择,不仅是文化上的一种“不自信”,在商业上或许也是一种“不聪明”。国内航线的乘客,本身就是国内旅游和消费的潜在客群。与其播放那些不痛不痒的外国短片,不如放一些制作精良的中国各地风光片、美食纪录片或非遗传承故事。 这不仅能大大提升乘客的飞行体验,还能精准地为国内旅游市场“种草”,对航司和地方文旅而言,无疑是双赢。即使是外国乘客,乘坐中国航班时能看到这些富有魅力的本土内容,也远比看一段他们在本国就能看到的视频,更能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与好感。 说到底这位男士在机舱里的“怒斥”,看似激烈却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集体情绪:在日益开放和交融的世界里,如何更自信、更得体地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守护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块小小的屏幕所折射出的,正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我们渴望被看见、被认同的文化自觉。 信源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3MfzbEM3/
孙颖莎已经回北京了,极限赶场的小莎差点误机,机场广播都开始叫人了,不过小莎赶上了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