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历史萌乐站 2025-07-26 00:01:12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谁不知道罗炳辉是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硬汉子? 这位出身云南农家的将领,早年在旧军队里看透了欺压百姓的黑暗,30岁那年毅然带着两挺机枪投奔红军,从此把“为穷人打仗”刻进了骨子里。 到1941年时,他已是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在淮南抗日根据地跟日军周旋了整整三年,手下的战士都说:“跟着罗师长打仗,再硬的骨头都能啃下来。” 那年夏天的战斗,本是日军对根据地的突然“扫荡”。 100多名日军带着迫击炮,气势汹汹扑向盱眙县的黄花塘,想一举摧毁新四军的兵工厂。 罗炳辉早从当地老乡口中摸清了敌人的动向,他没让战士们硬拼,而是带着队伍钻进山林,在日军必经的山谷里设下埋伏。 等日军走进包围圈,他一声令下,手榴弹像雨点般砸进敌群,机枪扫得鬼子晕头转向,不到两个时辰就结束了战斗,100多具日军尸体横七竖八躺在山谷里。 日军哪受过这种窝囊气? 他们在华中战场向来骄横,这次不仅损兵折将,连尸体都被新四军“扣”了,急得驻淮阴的日军指挥官拍着桌子。 派来谈判的日军军官带着翻译,趾高气扬地说:“皇军尸体必须归还,否则将血洗根据地!”这话传到罗炳辉耳朵里,他正在给战士们分发缴获的弹药,闻言把手里的步枪往地上一顿:“他们以为咱们是好欺负的?打了败仗还想摆架子,没门!” 战士们都知道,罗炳辉说这话有十足的底气。 他打了半辈子仗,最擅长用灵活战术对付强敌。 长征时他带着红九军团垫后,靠“忽南忽北”的游击战拖垮追兵;到了淮南根据地,他又琢磨出“梅花桩战术”,把兵力分散成一个个据点,敌人来了就围而歼之,敌人退了就袭扰不断。 这次伏击战能歼敌百余人,正是他摸透了日军“重视尸体回收”的心理,故意把战场选在易守难攻的山谷,就是要让鬼子知道:想占便宜?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日军本以为罗炳辉只是说说狠话,没想到等了几天没动静,真带着小队人马想来抢尸体,刚靠近山谷就被新四军的冷枪打懵了。 原来罗炳辉早料到他们会来硬的,提前在山林里布好了岗哨,还让战士们在尸体附近埋了土雷。 日军连尸体的边都没摸到,又被打伤了十几个,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消息传开,根据地的百姓都拍手叫好:“罗师长这招高!让小鬼子知道中国人不好惹!” 罗炳辉的“举白旗”回应,哪是简单的气话? 那是在敌强我弱的处境下,用最硬气的方式告诉侵略者:中国军人骨头没软,抗日的决心没垮。 当时皖南事变刚过去不久,新四军正面临日伪军的疯狂“清剿”,物资匮乏,弹药短缺,但罗炳辉用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和这句掷地有声的回应,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给根据地军民注入了强心剂——只要团结一心,再凶的敌人也能打败。 这位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将领,一辈子都在跟压迫者较劲。 从旧军队里看不惯欺压百姓愤而起义,到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再到在淮南根据地带着战士们垦荒练兵,他心里装的从来都是“保家卫国”四个字。 面对日军的威胁,他笑得坦然,因为他知道,身后是千千万万盼着赶走侵略者的同胞,脚下是寸土不让的家国土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历史萌乐站

历史萌乐站

萌乐相伴,感受历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