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藏不露,是三国数一数二的智者,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不如他 那个人就是贾诩 司马

暮色安然啊 2025-07-25 18:51:06

他深藏不露,是三国数一数二的智者,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不如他 那个人就是贾诩 司马徽,这人被称作 “水镜先生”,他住在山林里,每天就跟普通老农一样,种种地、遛遛弯,跟邻居唠唠嗑。 刘表的儿子刘琮去拜访他,派仆从打听,仆从看到一个种地的老农,怎么也想不到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徽,还把人家好一顿数落。 结果老农进屋换了身衣服出来,活脱脱一名士模样,把仆从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司马徽不光模样能唬人,还特别会看人。庞统那时候没名气,大老远跑来找他,一开始还瞧不上司马徽,觉得他就是个种地的,说话挺冲。 司马徽也不生气,跟庞统彻夜长谈,一下就发现这年轻人有大才,到处跟人夸庞统,庞统这才有了后来的名气。不过司马徽虽说会识人,可自己没啥大的政治建树,就是隐居着,给各路诸侯推荐点人才,在乱世里,他这影响力就稍微差点意思。 诸葛亮那是家喻户晓,他早年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山。诸葛亮一出山,就给刘备规划了 “隆中对”,帮着刘备占荆州、取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他为蜀汉那可是操碎了心,又发展经济,又严明法纪,还多次北伐中原,一心想匡扶汉室。诸葛亮会的可多了,写文章厉害,《出师表》《诫子书》那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还搞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对军事帮助可大了。 但诸葛亮也有他的难处,他一心北伐,可蜀汉国力有限,最后累死在五丈原,大业也没完成。 贾诩他可不像前面两位,整天弄出那么大动静。贾诩最早在董卓手下做事,董卓被杀后,他的那些老部下李傕、郭汜吓得不行,都打算散伙逃命了。 贾诩却站出来,跟他们说:“你们要是就这么跑了,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还不如带兵杀回长安,说不定还能拼出一条活路。” 就这么一句话,改变了局势。李傕、郭汜听了他的,带着兵杀回长安,一下就搅得天下大乱。就这一个主意,整个东汉末年的局势都跟着变了。 后来贾诩又投奔张绣,曹操去打张绣,本来张绣都投降曹操了,可曹操这人不地道,干了些让张绣不痛快的事,张绣就又想反。这时候贾诩给张绣出主意,把曹操打得大败,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大将典韦都死在这场战斗里。 可谁能想到,后来贾诩又劝张绣去投降曹操。张绣都懵了,说:“我刚把曹操打得那么惨,他能饶了我?” 贾诩说:“你放心,曹操现在正想着成就大业,肯定会不计前嫌,还会重用你,这样也能向天下人展示他的胸怀。” 结果张绣一投降,曹操还真就对张绣挺好,对贾诩更是高看一眼。贾诩这眼光,对人心、对局势把握得很准。 到了曹操手下,贾诩更是不显山不露水,可关键时候,他的主意也是很管用的。曹操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不知道是选曹丕还是曹植。这时候大家都纷纷表态,想站个队,可贾诩就不吭声。 曹操就单独问他,贾诩一开始还装深沉,不说话。曹操急了,说:“我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吭声?” 贾诩这才慢悠悠地说:“我刚才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呢。” 曹操一听,立马就明白了。 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搞得内部大乱,最后都没好下场。曹操这么一琢磨,就下定决心立曹丕为继承人。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决定了曹魏政权未来的走向,这得对人性、对局势多了解。 还有赤壁之战前,曹操意气风发,打算一举拿下江东。贾诩就劝曹操,说咱们刚拿下荆州,应该先稳定住荆州的局势,发展发展经济,安抚安抚百姓,让江东那边自己来归附。可曹操没听,结果赤壁一战,大败而归。要是曹操听了贾诩的,说不定历史都得改写。 贾诩不光谋略厉害,还特别会审时度势。在乱世里,他先后跟着好几个主公,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还能得到重用。他不像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累得够呛;也不像司马徽,只在幕后推荐人才,自己不参与实际政治斗争。 贾诩是实实在在参与到每一场关键的政治、军事斗争里,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改变局势,还能让自己在复杂的环境里活得好好的。所以说,贾诩才是三国里那个深藏不露,真正数一数二的智者,比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一点都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更胜一筹呢。

0 阅读:77

评论列表

大亮

大亮

2
2025-07-25 21:39

天和不敌文和

暮色安然啊

暮色安然啊

钟情于生活的诗意,寻觅世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