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见面30分钟就谈崩,俄方代表当场表态,普京不是想见就能见。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很久了,战火依旧没有停歇,谈判也一直在进行。
不过,最新一次会谈只维持了短短30分钟,就匆匆结束了,不仅没达成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反而让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
俄方代表直接表示:“普京不是泽连斯基想见就能见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了目前俄乌关系的僵持状态,也让这场战争背后的政治角力变得更加复杂。
这次被称作“第三轮”的会谈,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
会议从莫斯科时间晚上8点38分开始,到9点16分就发布了消息,总共才38分钟,比前两次动辄一两个小时的会谈要短得多,显得格外奇怪和匆忙。
双方还没来得及深入讨论具体问题,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最后不了了之,说明分歧太大,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回顾之前的会谈,可以发现每一次接触都充满了火药味。
早在5月和6月的前两轮会谈中,虽然时间更长,但结果也不理想。
第二轮会谈虽然促成了战俘交换和人道协议的执行,但在关键问题上依然没有进展。
这一次,除了再次确认交换1200名战俘、归还3000具乌军遗体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成果。
俄方代表团负责人梅金斯基在会后表示,关于战俘交换和人道合作等事务,今后将通过线上设立三个工作组继续推进。
这实际上是对线下会谈效率的否定,也反映出俄乌双方在核心政治问题上的合作意愿已经非常有限。
俄方还提出设立一个24到48小时的短期停火窗口,用来撤离伤员和处理遗体。
但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乌方的明确回应。
乌方代表乌梅罗夫只是模糊地表示“会考虑”,并没有给出正面答复。
这种态度让人怀疑乌方是否真的有推动和平的诚意,还是只是为了争取西方支持而做出的姿态。
会谈中最受关注的,是乌方再次提出希望在8月底前举行两国领导人的会晤。
泽连斯基在当天晚上的讲话中提到,土耳其的会谈是为了为高层会晤做准备。
他强调,乌克兰寻求的是“全面、无条件的停火”,并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关注,促成与普京的直接对话,以此打开局面。
但俄方的回应却相当强硬。
梅金斯基明确表示,领导人会晤不是讨论协议的地方,而是签署协议的终点。
也就是说,在协议达成之前,普京不会露面。
“如果只是重新讨论所有内容,那没什么意义。”
他还反问记者:“明白吗?”
这番话不仅是对泽连斯基的公开驳回,也清楚地传达了俄方的底线和坚定立场。
俄方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想要见到普京,乌克兰必须接受俄方提出的全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乌军撤出东部四个地区、承诺不加入北约、承认目前的控制区域属于俄罗斯领土。
而这些条件,显然乌克兰目前难以接受。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谈的背景也十分紧张。
就在会谈前几天,乌军发动了一次代号为“蛛网”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目标直指莫斯科的一些重要设施。
本周一,乌军又出动上百架无人机发动新一轮攻击。
这种一边打仗一边谈的策略,显然让俄方非常不满,也让会谈气氛变得越来越差。
而俄方也没有坐视不管,迅速对乌克兰敖德萨进行了大规模无人机反击,并打击了切尔尼戈夫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乌军仓库和防空设施等后勤目标。
边打边谈、以战促谈,成为俄方当前的主要策略。
这不仅是对乌方的警告,也是向国际社会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俄罗斯仍然掌控着谈判的主导权。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表示:“如果俄罗斯50天内无法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美国将对俄加征更严厉的关税。”
俄方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点,对此毫不在意。
普京政府显然已经做好了面对更严厉制裁的准备,不急于达成任何短期协议。
特朗普曾在第一轮会谈前后非常活跃,频繁发帖,还试图亲自介入土耳其的调解工作。
但到了第三轮,他却突然销声匿迹,没有任何动静。
有分析认为,俄方参与早期会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抚”特朗普的情绪。
而如今看来,连特朗普都对这场“无效谈判”失去了兴趣,俄乌会谈的政治意义已经大不如前。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俄乌冲突的持续对全球经济,尤其是能源和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全球稳定。
在当前局势下,中国应该继续发挥中立、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推动局势缓和,防止局部冲突演变成全球性危机。
俄乌见面30分钟就谈崩,不仅显示出双方在谈判诚意上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两国之间信任的彻底破裂。
未来的发展,可能还要看战场局势和西方援助的变化。
普京不是想见就能见,泽连斯基也不是等一等就能等来和平。
这场漫长的对峙,恐怕还会继续上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