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30日,23岁的郑苹如牺牲,有人打电话让她的父亲认领尸体,郑苹如的

史海听涛 2025-07-25 01:02:40

1940年3月30日,23岁的郑苹如牺牲,有人打电话让她的父亲认领尸体,郑苹如的父亲郑英伯立即拒绝:不领,你们随便处理吧! 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父亲呢? 事情是这样的。 郑苹如的父亲郑英伯,在日本留过学,是孙中山的追随者。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日本女子秀木村花子相识相爱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听着这事,头皮发麻!亲闺女死了啊,尸体不要了?任人处置?搁哪个当爹的能这么狠心?可真相恰恰相反,郑英伯这哪是狠心,是心碎成渣之后、咬碎了牙咽下去的决绝! 汪伪特工总部打来电话,就是那群亲手杀了郑苹如的刽子手!让郑英伯去领尸?这不光是伤口上撒盐,更是挖了个险恶的大坑等着他跳!去了“76号”那个虎狼窝?认了尸?就等于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在全世界面前,坐实了郑苹如是“反日分子”、是“重庆特工”!这还没完!潜伏在上海滩的其他地下同志怎么办?郑苹如那日本血统的母亲、她的亲妹妹们,她们在日占区还能有活路吗?敌人正眼巴巴盼着你去,就等着顺藤摸瓜、赶尽杀绝呢! “随便处理”?郑英伯这话,是把所有的泪、所有的血、所有的愤怒,全锁在了牙缝里。他明白得很,只要他松一下口,踏出认领的那一步,就是亲手把女儿用命守护的秘密和人,再往死路上推一把!这是比剜心还要痛一万倍的决定!他不是不爱女儿,他是太爱了,爱到只能用这种“狠绝无情”的方式,来成全女儿为国牺牲的气节,保护其他还活着的亲人同志,切断敌人继续作恶的线索!真正的英雄父亲,门板钉得死死的! 有人可能觉得,这太不近人情,尸骨总要入土为安吧?在那个年代,在日伪刺刀悬头的上海滩,英雄烈士的尊严,不是靠一具冰冷的尸体体现的!郑苹如的名字、她那句至死没开的钢口,就是矗立在敌营心脏里的丰碑!她的血比任何棺木都重万斤!郑英伯强忍悲痛“弃尸”,恰恰是用最痛苦的方式,把女儿的名字擦得更亮,让她壮烈牺牲的意义没有被敌人污染和利用分毫。这“绝情”,就是那个血雨腥风年代里,一个父亲、一个革命者,所能做的最深沉、最悲壮的告别。这冰冷拒绝的背后,是燃烧到极致、足以烧穿绝望的父爱家国之情。今天再看那段历史,真正该戳脊梁骨的,是那些残害英雄的刽子手和卖国求荣的汉奸!他们,连郑英伯这声拒绝都配不上听。

0 阅读:406

猜你喜欢

史海听涛

史海听涛

带你重回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