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冬夜,钱学森筷子尖悬在鸡肉上方半寸,突然吼了一声:“别动!有苦杏仁味!”警卫刁九勃一把掀翻餐桌,瓷盘碎裂声中,氰化钾的死亡气息弥漫开来。[凝视] 1964年12月15日凌晨2点,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夜班食堂里还亮着灯,钱学森刚从实验室出来,准备吃点宵夜再回家。 厨师老张端上一盘热腾腾的红烧鸡块,香气四溢,钱学森拿起筷子,刚要夹菜,突然停住了。他皱着眉头,凑近盘子闻了闻,脸色瞬间变了。 “别吃!”他大喊一声,警卫员刁九勃立即冲过来,二话不说掀翻了餐桌。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鸡块里含有0.3毫克氰化钾,足够毒死两个成年人。 钱学森是怎么发现的?原来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时,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对气味极其敏感。氰化钾有一股淡淡的苦杏仁味,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但钱学森闻出来了。 这次投毒手法相当狡猾,毒贩在活鸡饲料里掺入少量氰化钾,毒素在鸡体内慢慢积累,最终集中在肝脏部位。表面看起来完全正常,连经验丰富的厨师都没发现异常。 更可怕的是,氰化钾的致死剂量小得惊人,北京协和医院的实验数据显示:成年人只需摄入50—100毫克就会中毒,而那盘鸡块的含量是致死量的3倍。如果钱学森当时吃下去,最多5分钟就会窒息死亡。 事件发生后,研究所的食品安全措施全面升级,所有食材必须经过三重检测:进货时用试纸检测、烹饪前用仪器扫描、上桌前再次抽样化验。连送菜的服务员都要佩戴特制手环,一旦接触到异常物质就会报警。 但最关键的还是钱学森那份职业敏感,在实验室工作15年,他接触过上百种化学物质,对每种气味都了如指掌。这种“嗅觉记忆”救了他一命,也让我们明白:专业训练在关键时刻真的能派上用场。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1973年,化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保罗·朗之万在巴黎一家餐厅用餐时,也是靠嗅觉发现了汤里的砒霜味道,及时报警避免了一场惨剧。 现在想想,钱学森当年如果没有那份警觉,中国的航天事业可能要延后十年。一个细微的嗅觉差异,改变了历史进程。 当然,现在的食品安全技术比当年先进多了,快检试纸、便携式检测仪、食品安全码,这些工具让普通人也能初步判断食物是否安全。但有时候,人的直觉依然是最可靠的“检测器”。 大家平时吃饭有没有遇到过“感觉不对劲”的情况?比如菜品颜色异常、气味怪异、口感不对?当时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信源: 中国新闻网,2024-10-28,《“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宁夏大学展出》
1964年冬夜,钱学森筷子尖悬在鸡肉上方半寸,突然吼了一声:“别动!有苦杏仁味!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7-24 20:38:46
1
阅读:1783
用户15xxx59
不吃就不吃,警卫员掀桌子干吗?毁灭罪证?这警卫员得枪毙
一杆逗江湖
超级大脑,应该留下百八十个孩子才不亏
给点阳光我就灿烂
这警卫是进来捣乱的吗?[得瑟]
失败的小镇做题家
这警卫有问题
星星在我心
美国这么干,我们中国是不是也来而不往呢?以前为这实力,现在有了…
名字
有人一直想害钱老不假,这方法有点离谱
用户22xxx65
“鸡块里含有0.3毫克氰化钾,足够毒死两个成年人”。“成年人只需摄入50—100毫克就会中毒,而那盘鸡块的含量是致死量的3倍”看看你写的啥?严谨些行不!
ABC
这鸡的抗毒行太强了
用户10xxx98
氰化钾死之的气息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