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汽车搭载“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2025

啊啸扬看汽车 2025-07-24 09:38:28

公安部: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汽车搭载“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2025年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介绍,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这些“智驾”系统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由系统辅助驾驶人执行一些动态驾驶任务,车辆仍需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若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脱手脱眼”,不仅有严重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出事,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同时,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包括加强车企管理,督促落实主体责任,杜绝夸大虚假宣传;加强法律配套,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法律属性,推动提升技术可靠性,探索将相关标准和规范纳入驾驶人教育培训和考试范围;加强宣传提示,让驾驶人清楚认识到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智驾≠自动驾驶:安全驾驶,责任在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智驾”系统成为众多车企大力宣传的亮点。不少消费者被其酷炫的功能所吸引,甚至产生了车辆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错觉。然而,公安部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这无疑给盲目追捧“智驾”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当前市场上所谓的“智驾”系统,实际上大多处于辅助驾驶阶段。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辅助驾驶涵盖0级应急辅助、1级部分驾驶辅助以及2级组合驾驶辅助。0级时,系统如同尽职的“卫兵”,像驾驶员疲劳监测、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提供提示、报警或短暂控制,为驾驶安全保驾护航;到了1级,系统可提供持续的横向或纵向单方向控制,比如自适应巡航,能让驾驶员的手或脚得到短暂休息,可驾驶员仍需时刻留意驾驶环境并掌控车辆另一方向的运动;发展到2级,系统能实现持续、同时的横向和纵向组合控制,像领航辅助驾驶NOP,虽能让驾驶员的手和脚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放松,但驾驶员仍需依照法律规定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依旧是驾驶员。 从技术原理来看,辅助驾驶系统主要依靠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来识别道路状况。然而,这些传感器在面对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雪、浓雾时,感应能力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误判。而且,不同品牌的辅助驾驶系统功能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部分品牌还将多种辅助驾驶系统分开销售,一些功能需额外选装或仅高配车型才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正确认知和使用的难度。 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车企在宣传“智驾”系统时存在夸大和虚假宣传的现象。将辅助驾驶功能吹嘘为接近自动驾驶甚至完全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认为车辆可以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安全行驶。部分消费者受此误导,在驾驶过程中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出现双手脱离方向盘、视线离开道路去看手机,甚至睡觉打盹等“脱手脱眼”的危险行为。殊不知,这些行为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从法律层面来讲,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责任仍是核心原则,驾驶员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从多方面发力。在车企管理方面,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督促车企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的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杜绝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强化新用户培训,帮助新用户熟悉掌握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在法律配套上,推动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可靠性,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并探索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纳入驾驶人教育培训和考试范围。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提示,让广大驾驶人清楚认识到现阶段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广大消费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智驾不等同于自动驾驶,技术进步虽带来了便利,但不能成为忽视安全、放松警惕的理由。在享受“智驾”系统带来的辅助时,务必牢记自己才是驾驶安全的最终责任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正确使用“智驾”系统,让智能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出行。

0 阅读:0
啊啸扬看汽车

啊啸扬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