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你的国家去!”2025年,一位乌克兰难民来到中国避难,没过多久发现在中国不

浅笑挽云烟 2025-07-23 23:05:41

“滚回你的国家去!”2025年,一位乌克兰难民来到中国避难,没过多久发现在中国不工作是没有钱的,于是发视频吐槽道:“难民在中国既然要工作?还是德国好。” 这位难民的名字叫安娜,26岁,之前为了躲避国内的战争,她辗转于多个国家,2024年下旬,她听说中国经济繁荣,于是决定来到这里寻求庇护。 刚开始来到中国,安娜还是很满意的。 她喜欢这里的高楼大厦,五彩的灯光以及热闹的街道,还有美味的小吃和便捷的电子支付方式。 看到很多人都玩自媒体,于是她也注册了一个抖音号,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在中国的新发现。 她经常和网友交流自己的每日生活体验,比如逛菜市场、吃中餐,同时她还兴奋地说道:中国很干净,很高效,待在中国比之前待过的任何国家都要要好,我想在这里定居。 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几个月后,她就被“现实”狠狠打脸,同时心境也发生了逆转。 原来,在中国逛吃了几个月没钱了,安娜决定和之前在欧洲一样,去找相关部门领取外来难民补助金。 然而,当她知道在中国没有这种“无条件发钱”的福利后,瞬间就不开心了。 接着,心情郁闷的她走在大街上,当她看到人们匆忙而行,每个人都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待施舍。 这使得安娜开始意识到,中国并不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不劳而获的天堂之后,她内心的愤怒和不满瞬间达到了极致。 从那天开始,安娜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说,在德国啥都不干就可以领4200元(560欧元左右),还包吃包住,在中国却必须要工作才能有收入。 她把中国与德国再次进行比较,自认为在德国过得更舒适,更轻松。 她的这一番言论一发表,就在自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有一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或网友,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善意地给她介绍工作。但,由于挑剔和嫌弃,没有一个岗位符合她所谓理想的标准。 例如,有人推荐服务员职位,安娜觉得太苦太累不愿意尝试; 有人推荐文员的岗位,她嫌弃工资低不想做; 而对于其他她认为的轻松且高薪的工作,比如教育、翻译和直播,她要不就是能力达不到,要不就是工作态度懒散不符合要求,比如面试时穿着睡衣出现,不想参加岗前培训等等。 因此,两个月下来,安娜最终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哭泣和抱怨压力大以外,啥都没干成。 看到她这个样子,一些同情心泛滥的网友以为这是因为刚来到新环境的不适应,因此耐心向她解释,开导她: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劝告安娜一句也听不进去。 2025年7月,安娜终于忍受不了了,她删除了之前的争议视频,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后,离开了中国。 在视频中,她配文道:“中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其实,对于安娜的这种言行,大部分网友是嗤之以鼻的,他们说: “中国不接收难民,也不欠难民什么。” “回去吧,为你们的国家而战吧!” “去做欧洲子宫吧!” “来到世界上最卷的国家,还想不劳而获,开什么玩笑?” 我觉得,安娜是典型的“巨婴”,是被“福利惯坏”的人。 根据资料显示,德国自2022年起,确实接收了近120万难民。 这些难民们,在德国确实可以不需要工作,就可以领到救济金,并且可以享受到很好的住宿、教育、医疗等福利。 因此,和安娜一样的难民,当时才会觉得德国是天堂。 但,自2024年起,德国经济下滑,要求“适龄难民(满24岁)必须就业”,而26岁的安娜不想工作,想继续过以前那种躺平的日子,于是才决定来到中国碰碰运气。 其实,在难民问题上,我们中国一直秉持谨慎态度,认为难民问题应通过国际合作解决。 还有,我们并不是不接收难民,而是我们没有义务提供无偿援助,只接收自立更生的难民。 亲爱的友友,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消息来源:中华网《三年前乌克兰有4300多万人 如今还剩多少?》;网易新闻《乌克兰难民吐槽中国,在德国每月白拿4200,来中国居然还要工作?》)

0 阅读:38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