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因战乱、灾荒、疫病等导致 “十室五空” 甚至更严重人口锐减的时代确实多次出现,这些时期往往伴随着社会秩序崩溃、生产停滞,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以下是几个典型时期:
1.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各方割据混战(如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加上持续的疫病(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导致人口急剧下降。据史料推测,东汉峰值人口约 5600 万,而三国初期人口仅剩约 700 万 —1000 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的惨状,“十室五空” 已算乐观描述,许多地方实际荒无人烟。
2. 安史之乱及唐末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755—763 年):这场持续 8 年的叛乱席卷北方半壁江山,长安、洛阳等繁华都市化为废墟,叛军与唐军的反复厮杀、军队劫掠、饥荒蔓延,导致华北地区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据记载,叛乱前唐朝人口约 900 万户,叛乱后仅剩 400 余万户,人口损失超半数。
唐末至五代十国: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后续又经历黄巢起义、藩镇割据混战,直至五代十国的分裂动荡,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景象再次出现,人口持续凋零。
3. 宋元之际
南宋末年与蒙古的战争(如襄阳之战、崖山海战等)持续数十年,蒙古军队在南下过程中多次进行屠城,加上战乱引发的饥荒和疫病,江南、中原地区人口损失惨重。据估算,南宋中期人口约 8000 万,元朝初期仅余约 5000 万,部分战区人口损失超过一半。
4. 明末清初
明末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清军入关后的战争(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以及持续的旱灾、蝗灾(如 “小冰期” 导致的粮食歉收),使得人口大幅减少。明朝峰值人口约 1.5 亿,清初顺治年间仅余约 6000 万 —8000 万,许多地区 “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符合 “十室五空” 的描述。
------------
这上面的浩劫,哪一次不比一战二战惨烈?
所以,一直觉得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文明的内部,造成最大的伤害也来自于内部。只要我们自己做得好,行得稳,不断反思,趋利避害,执着于文明,往前走。其他的所谓外力的打压,诸如美国贸易战之类,真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