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嘴欠的后果!”2018年北京,一女子在朋友圈发泄:“在办公室抽烟的人是傻*么?怎么还不去 死……实名制诅 咒你全家”。万万没想到,公司不但扣发她30%的绩效工资,还把她开除了,女子大怒,一纸诉状把公司告上法庭,索赔139881.61元,案子经过2审,法院最后的判决,让人出乎意料。 作为人力资源经理,徐女士对公司里一位男同事在工位上吞云吐吐的行为早已忍无可忍。那位同事似乎完全没有公共场所的自觉,把办公室当成了自家客厅。 徐女士起初也尝试过沟通,委婉地提醒对方,希望他能照顾一下大家的感受。可对方根本不听,依旧我行我素。日复一日,这种无视让她积攒了满腹的火气,感觉自己的健康和情绪都在被持续侵蚀。 终于,在又一次被二手烟熏到忍无可忍后,徐女士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宣泄,发朋友圈。她没有屏蔽任何同事,显然就是想让那位男同事看到。 措辞也非常激烈,充满了侮辱和诅咒:“在办公室抽烟的人是傻么?怎么还不去死……实名制诅咒你全家”。在她看来,这口堵在心头的恶气总算是出了,自己也算先礼后兵,是对方的行为太过分在先。 她万万没想到,这条朋友圈掀起的波澜,远比她想象的要汹涌。第二天,公司内部早已炸开了锅。她很快被叫到老板办公室,被告知其行为已构成《员工手册》中定义的“丙类过失”,即“辱骂同事,损害他人身心健康”。 公司随即做出决定:扣发30%的绩效工资,并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为由,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强调,这份《员工手册》程序合法、内容有效,其中明确将“辱骂同事”列为可直接开除的严重情形。 徐女士自然不服。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怎么反倒成了被惩罚的一方,她随即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但请求被驳回。她不信这个邪,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法院认可男同事在办公室吸烟的行为,确实违反了《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徐女士有权要求其停止或向有关部门举报。法院话锋一转,直指徐女士的维权方式存在根本性问题。 法官认为,她在朋友圈使用的“傻”、“去死”、“诅咒”等词语,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批评的范畴,构成了人格侮辱,是一种主观恶意的攻击。这被定义为“私力救济的滥用”。 也就是说,你的维权诉求是正当的,但你维权的方式不能违法,否则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一审判决徐女士败诉。她不服上诉,但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彻底断了她的念想。 这起案件曝光后,网络舆论也吵翻了天。有人替她叫屈,觉得对付这种“烟熏侠”,骂几句算是正当防卫,公司小题大做。也有人质疑,朋友圈是个人空间,公司凭什么把手伸那么长? 但更多的人并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再怎么生气,诅咒人家全家也太过恶毒,可以选择举报或辞职,而不是用这种极端方式。 社交媒体上的“私人领地”并非法外之地,一句情绪化的发言,可能会引发职业生涯的地震。它也警示企业,在挥舞规章制度这把“尚方宝剑”时,是否也应建立更有效、更人性化的内部矛盾解决机制,避免小摩擦演变成大冲突。 更重要的是,它告诫所有职场人,面对不公时,理性与专业远比情绪化的宣泄更有力量。毕竟,当维权本身变成了另一种伤害,即使初衷再正当,也难免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 虽说徐女士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想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益,但手段不合法,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这事儿也给职场人提了个醒:遇到问题先别急着发脾气,按规矩办事、用合理方式沟通,才是更稳妥的办法。
北京,男子买了套房子,住了30年,可他突然得知,房子不属于他的了,他那深爱弟弟的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