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啊普京,到现在才弄清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可惜太迟了!7月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普京》时,全世界都听到了这位领导人的反思。他说,以前总觉得苏联和西方的矛盾,是意识形态上的争执。
国际关系里有个绕不开的难题,叫“安全困境”。其核心是一方为了获得安全感采取防御措施,这些措施在另一方看来却构成威胁,导致另一方也加强防御,最终双方都投入巨大资源,安全感反而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冲突。 俄乌战争,就是这个理论最真实、最惨痛的一次体现。这场战争的起点,远不是2022年的第一声炮响,而是过去二十多年里,欧洲大陆上一个不断激化的矛盾。 直到今年7月,普京才第一次公开说,自己当年太“天真”,以为跟西方的矛盾只是想法不同。 他现在看清楚了,这是一场生存空间的争夺,一方所得即另一方所失,没有妥协的余地。 其实,冷战一结束,西方国家的目标就非常清楚,巩固自己的安全,确保欧洲大陆不再发生战争。 以北约为中心的军事联盟,其所有行动的核心逻辑,都是保障欧洲的持久和平。从1999年到2024年,北约连续五次向东扩张,成员国从十几个增加到了32个。 在西方决策者的视角里,每一步扩张都是防御性的。他们认为,把那些刚刚走出苏联阴影的东欧国家纳入保护范围,是在稳定整个欧洲。 而这种安全感的追求,背后是绝对的实力。北约所有成员国的军费加起来,是俄罗斯的15倍。西方试图用这种悬殊的差距,确保没人敢动武。 无论是支持格鲁吉亚,还是力挺乌克兰,西方都坚持一个原则,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权自己决定外交政策,别人无权干涉。 在这套话语体系里,北约是和平的捍卫者,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固自身的安全保障。 但在这场困境的另一头,这种不断强化、不断推进的安全保障,在俄罗斯看来,却是在一步步把它逼向绝境。 当北约的军事前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尤其是芬兰加入之后,俄罗斯整个西北方向的边境,都直接面对着这个强大的军事组织。 莫斯科感受到的不是安全,而是一种生存级别的威胁。它过去依赖的战略缓冲地带被一点点压缩,国家的核心区域几乎已经直接暴露在北约面前。 俄罗斯的反应,也清晰地记录了它的心态变化:从不安,到警告,再到绝望。一开始,只是口头上的抗议。 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就公开警告,反对北约无休止地扩张。警告没有用,就变成了实际行动。 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就是莫斯科对北约势力向南边渗透的第一次强硬回应。再后来,便是不惜代价的直接行动。 2014年,乌克兰的亲西方政府上台,俄罗斯眼看就要失去它在克里米亚唯一的黑海舰队基地,为了保住这条海上生命线,俄罗斯直接控制了克里米亚,从此跟整个西方世界彻底对立。 最终,全面冲突如期而至。乌克兰这个与俄罗斯有着漫长边界和数百年历史纠葛的国家,竟然要把加入北约写进宪法。 在克里姆林宫看来,这是无法接受的最后一步,所有后路都被堵死,除了正面迎战,已无他法。 俄罗斯的经济虽然顶住了制裁,但代价是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如果说有什么“收获”,那可能就是彻底丢掉了对西方不切实际的看法。 乌克兰成了这场博弈中代价最惨重的角色。国土沦为战场,人民在战火中挣扎,国家主权残破不全,能否存在下去,完全要看西方的援助。 它用自身的遭遇,证明了“安全困境”有多么残酷。而对于西方来说,冲突的后果同样严重。欧洲陷入了能源危机和经济困境,连德国这样的经济强国都出现了负增长,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一路飙升。 整个欧洲被迫重新思考自己的安全,大幅提高军费,和平年代的稳定生活一去不复返。 普京那番“迟来的醒悟”,为这场悲剧的根源做了注解。冲突的根源是结构性的,只要北约坚持扩张,而俄罗斯坚持要自己的绝对安全,这对矛盾就无法化解,任何和平协议都很难长久。 我们总在探寻和平的出路究竟何在,而或许更应该思考,当一个主体的安全感必须建立在另一个主体的不安全感之上时,这种悲剧注定会一再发生。
用户29xxx59
好文章
熊头来
请问小编如果北约东扩越南非律宾日本韩国我们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