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解放军拿出装备后,越军的表情亮了 目前解放军和越南陆军在广西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已经拉开了帷幕。演习的第1天,解放军专门把自己使用的武器装备公开的展示在越南陆军的面前。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看到,越南的士兵看到这些装备之后的表情非常的引人注目。 在广西某训练基地的中越联合军演现场,解放军展示的新一代装备让越军官兵的表情瞬间变得丰富起来。 有人盯着QBZ-191步枪的模块化导轨看得出神,有人看着无侦-10无人机掠过天际时瞳孔微微放大,更有几位士官在观摩完信息化指挥系统后,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自己腰间的老式对讲机。这种跨越代际的装备对比,就像把智能手机摆在BP机面前,差距一目了然。 先从双方的核心单兵装备说起。越军这次带来的STV-380步枪,虽然顶着“国产新锐”的名号,但本质上还是AK系列的魔改产物。这种基于以色列加利尔ACE-31技术的步枪,空枪重达3.8公斤,比QBZ-191足足多出0.6公斤。 别小看这点重量,在山地丛林环境中,持续作战时每增加100克都会成为负担。 更关键的是,STV-380的机匣仍采用传统铆接工艺,护木无法安装全尺寸战术导轨,导致越军士兵在演习中只能用胶带固定额外的战术手电,这种“土法上马”的操作在解放军模块化武器面前显得格外笨拙。 反观解放军的QBZ-191,全通式上导轨可以同时安装全息瞄准镜、激光指示器和夜视仪,更换枪管时只需3分钟就能完成从突击步枪到精确射手步枪的转换。 在实弹射击环节,QBZ-191使用5.8mm重弹在600米距离上打出了R50(半数弹着散布半径)1.2MOA的成绩,而STV-380发射7.62×39mm弹药时,同距离R50达到2.8MOA。 这种精度差距在丛林战中意味着什么?当越军士兵还在调整瞄准镜分划时,解放军射手已经能用3发点射命中移动靶的胸部靶区。 再把目光投向装甲力量。越军此次参演的T-55M3坦克,虽然加装了以色列产爆炸反应装甲,但主炮仍是1950年代的D-10T线膛炮。 这种火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2000米距离上的穿深仅为300mm均质钢装甲,连解放军15式轻型坦克的复合装甲都无法击穿。 更尴尬的是,T-55M3的火控系统虽然集成了热像仪,但从发现目标到完成射击需要7.2秒,而解放军04A步战车的100mm滑膛炮配合猎-歼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缩短至3.8秒。在模拟遭遇战中,当T-55M3的炮长还在手动输入风速数据时,04A的炮射导弹已经呼啸而出。 最让越军官兵感到震撼的,是解放军的无人化作战体系。演习中,解放军投入了由“攻击-11”隐身无人机、“金雕-500A”察打一体无人机和“黑蜂3”微型无人机组成的蜂群系统。 这些无人机不仅能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战场信息,还能自主规划攻击路线。在模拟城市反恐作战中,“黑蜂3”率先潜入建筑物进行3D建模,随后“金雕-500A”发射巡飞弹精确摧毁预设目标,整个过程仅用时1分47秒。 而越军使用的以色列“苍鹭”无人机,由于数据链带宽限制,从发现目标到引导炮火打击需要至少5分钟,这种效率差距在现代战争中足以决定胜负。 这种装备代差的背后,是两国国防工业体系的巨大鸿沟。越军的STV步枪生产线虽然引进自以色列,但关键部件如冷锻枪管仍需进口,导致产能长期受限。 反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QBZ-191的枪管采用内膛镀铬+自紧工艺,寿命达到2万发,是STV-380的2.5倍。 在装甲车辆领域,越南试图通过引进韩国K9自行火炮提升火力,但46吨的战斗全重使其在越南复杂地形中的机动能力大打折扣,而中国SH-15车载炮采用8×8轮式底盘,公路最大速度可达90km/h,且能在3分钟内完成从行军到射击的转换。 从战术思想到装备性能,从制造工艺到保障体系,此次联合演习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越两国陆军的发展差距。 当越军士兵看着解放军的“无人狼群”系统在模拟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时,他们眼中既有对先进技术的惊叹,也有对自身装备现状的无奈。
当解放军拿出装备后,越军的表情亮了 目前解放军和越南陆军在广西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
哈皮的高高
2025-07-23 16:51:18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