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换参谋了?最近打得很聪明。全是套路,一个连一个!俄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乌军大

小七聊大势 2025-07-23 15:40:14

俄罗斯换参谋了?最近打得很聪明。全是套路,一个连一个!俄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乌军大举增援。俄军开始远程摧毁,乌克兰铁路编组站列车。

最近俄军似乎学会了“声东击西”的高阶玩法,就拿红军村战场来说,俄军这边刚宣布11万大军压境,那边又高调宣称16万部队挺进顿涅茨克前线。这数字乍一听挺唬人,但实际上更像是精心设计的“信息烟雾弹”。

要知道,俄军整个特别军事行动总兵力才不过30来万,怎么可能一下子掏出近三分之二的兵力主攻两个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当乌军急急忙忙从赫尔松、扎波罗热抽调援军时,俄军的“柳叶刀”无人机群早就盯上了这些调动中的北约军列。2025年6月,俄军在顿涅茨克州铁路编组站一次性摧毁了17列乌军补给列车,直接导致前线弹药库存暴跌40%。

这招“围点打援”的升级版,背后其实藏着俄军参谋部的精密算计——他们先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侦察锁定乌军后勤节点,然后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进行首轮精准打击。这种导弹速度超过10马赫,乌军现有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

2025年7月,俄军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用“匕首”摧毁了一个地下弹药库,直接让乌军南线部队两周内得不到任何重型武器补充,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更绝的是,俄军还学会了“温水煮青蛙”——他们在红军村前线每天保持17次空袭和5800发炮弹的火力密度,逼着乌军不断向这个“绞肉机”战场增兵,却始终不发动总攻。这种消耗战术让乌军前线部队平均兵力只剩30%-40%,有些连队甚至连掩埋尸体的人手都凑不齐。

说到虚张声势,俄军的操作简直可以写进军事教科书。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11万大军集结”视频,仔细看会发现很多镜头都是重复使用的:同一支坦克部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甚至连士兵的战术动作都一模一样。

这种“数字造假”的目的很明确——逼着乌军把原本藏在利沃夫的北约军援物资往前线调。结果2025年6月,俄军无人机在日托米尔附近逮了个正着:乌军一列满载“海马斯”火箭炮的军列刚出隧道,就被三架“柳叶刀”无人机炸成了废铁。

更让乌军头疼的是,俄军还在顿涅茨克前线搞起了“心理战”:他们用高音喇叭循环播放乌军被俘士兵的录音,内容全是“后方补给断绝,投降才有生路”之类的攻心话术。

不过这些战术能奏效,还得归功于俄军参谋部的“技术迭代”。他们把民用大疆无人机改装成自杀式武器,成本不到500美元一架,却能对乌军装甲车辆造成致命打击。

2025年5月,俄军在苏梅州用这种土法无人机群,一天之内报销了乌军12辆“豹2A6”主战坦克,直接打破了西方坦克“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更绝的是,俄军还开发出一种“电子战套餐”:先用“克拉苏哈-4”干扰系统切断乌军无人机的通信链路,再用“汽车场”雷达锁定其位置,最后派“柳叶刀”进行精准猎杀。这套组合拳下来,乌军2025年上半年无人机损失率飙升至70%,前线侦察能力几乎瘫痪。

当然,俄军的战术调整也不是一帆风顺。2025年4月,他们在哈尔科夫方向搞了次“闪电战”预演,结果因为后勤脱节,先头部队推进30公里后愣是等了两天才等来燃料补给。这也暴露了俄军参谋部的老毛病——过于依赖传统机械化作战模式,在信息化协同上还有短板。

不过从整体来看,这些战术变化确实让乌军吃尽了苦头:他们原本精心布置的“弹性防御”体系,被俄军的远程打击和信息欺骗搅得七零八落,甚至连北约教官都开始抱怨“乌军防线正在变成筛子”。

说到底,俄军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确实展现了俄罗斯作战部的最新思维。从2023年格拉西莫夫接任总指挥时强调“多军种协同”,到2025年莫尔德维切夫推行的“混合战争”理念,俄罗斯的军事领导层显然在试图把这场冲突拖入对自己有利的节奏。

而乌军这边,虽然有北约的装备支持,但在战略层面始终被俄军牵着鼻子走。当他们把最后一批“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调往顿涅茨克时,说不定俄军参谋部正盯着卫星地图偷笑——毕竟,这些大家伙在“柳叶刀”无人机面前,不过是移动的靶子罢了。

0 阅读:0
小七聊大势

小七聊大势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