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参加活动,才发现,一个人的模样还是很重要的。它展示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在品质。 我是第一次参加雅集活动。 关于雅集,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品茶论道的集会。 现在已然比较流行,各种雅集活动比比皆是。但在我眼里,依然是比较小众的、寻找心灵释放为主、文化休闲式的聚会。 我参加的古琴雅集,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几天过去,那些画面,那个一见差点惊掉下巴的抚琴人,还有那些女子,依然面容鲜亮在我脑海里浮现。 美丽,与年龄无关。我偏爱的是那些在时光里活得没有年龄感的人。 她们中不乏一些年龄大的人,在旁人以为该枯萎的时节,反而有一种温润通透的润,哪怕春去夏远,心里的那片青苔,仍泛着光泽。 因之写闲散小文惯了,对这类雅事感觉难以下笔。 我也不懂音乐、艺术之类,就是一个普通听众,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能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 茶舍所在地就在隔壁小区,隔着海螺岭路。6点半从家里出来,至小区东门,斜对面就是隔壁小区的西门。 对于这个小区,熟悉又陌生。每天散步从它旁边经过,却不曾进去过。 从外面望去,面山临水,茂树修竹,十分雅致。 进得门来,阒静无人。从门岗处走出一个年轻女子,穿着制服。我问她茶舍怎么走,她用手示意有两条路,都可以。 我道谢,选了大路。她竟在我的后面相跟了过来,大概怕我迷了路。后来,门口处进来一辆车,不停鸣喇叭,她才慌慌地回去了。 不由一笑。这个傻姑娘,像极了夜晚在小区散步时,遇到有人问路的我。嘴巴、腿脚并用,唯恐没说明白,恨不得送人家过去。 上得桥来,发现右侧一处荷塘。零零散散开着几朵荷花,可惜四周都是树木、花草,进不去,只站在桥上看了一会儿。 想来这就是我在望岭路上看到的那个荷塘,外面的那一片今年被清理了,成了单纯的水域,里面的荷还保留着。 岸上的使君子还在开着粉艳的花,同荷花一起,进入了我的镜头。因为赶时间,只看了一小会儿,但我还是很惊喜。 荷花还开着,这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它们的花期过了,我今年看不到了。 天很快就黑下来了。 暗沉夜色中,颇费了一番周折,看到了茶舍所在。花影流衣,灯光静美,暗淡虚幻却仿佛久别重逢。 一位女子在门前迎候。她一身月白旗袍,发髻低挽,清秀可人,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进门处签好名,我坐在了前排最边缘的位置。室内陈设简单、雅致,前台有一架古琴,桌案上有茶、点心,可供品尝。 外面夜色深浓,灯光迷离。一丛竹子,寂静良美。 不断有人进来,大多是女子。她们穿旗袍或是长裙,年长一些的,是宽松的棉麻衫裤,透着闲逸味道。 她们没有新潮的着装,没有浓妆艳抹,举止端庄,面容温和。坐在椅子上,很少有大声说话的。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孩子也都安静,温文有礼。 老师走了进来,竟然是个外国人。 一头金发,穿着黑色中式对襟褂,浅色休闲裤,脚上一双黑色棉质布鞋,模样清朗,言谈淡雅,仿佛一位从古籍中走出来的文人雅士。 没想到,我第一次接触古琴、聆听古琴,竟然来自一位外国友人。 他说:我并不喜欢音乐,第一次听古琴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我喜欢中国的历史、哲学、唐诗宋词,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古琴。古琴是一个很特殊的乐器,强调的不是声音、音乐,而是态度、心态。学琴,弹琴,就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修身理性,慢慢的提高自己的品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心境。 他年轻善谈,又如此真挚。从内乐外,返其天真。琴外之趣,让人会心。 听他语言流利,侃侃而谈古琴美学,又现场弹奏了平沙落雁、流水等经典古曲。 窗外是静谧的蓝色,室内琴音如禅。中间下起雨来,竹林飒飒作响,倾听着泠泠七弦上的松风古韵,仿佛与千年前的古人相遇,今夜来结前缘,让我们都有幸闻之。对坐抚琴,听雨论道。 一张琴,泠泠指尖,行云流水,把故乡的明月、江南的烟雨、塞北的风沙、几千年历史文化……都揉进曲调里,一切都那样自然,那样安静,那样温柔。 学到了几个冷知识: 古琴的长度,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 古琴有十三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加上闰月; 古琴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方的,代表天圆地方; 古琴最早有5根弦的,代表五行:土,金,木,火,水;还代表儒家的五德:仁义礼智信……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告辞出来,夜色温柔。一场雨后,无上清凉、心生欢喜。 琴者,情也。或者,我与琴的缘,早就深刻。外在的遇见,来源于内心的质地。 世间的美好,有许多种。 事物、心情、记忆、天气、路遇的一朵荷花,无意中参加的第一次古琴雅集,什么都好。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扫毒风暴》卢少骅有一处细节,是他留给哑巴女一把钥匙,但没告诉她是哪里的钥匙,只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