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夏,天京破城,太平天国正式覆灭,战火熄灭之处,湘军却迎来抉择时刻。曾国荃带着满脸硝烟和胜利的余温,走进了兄长曾国藩的营帐。他有一套计划,一种雄心:带着20万湘军直指北京,推翻满清,恢复汉家王朝。但曾国藩听完,却只是摇头一笑,一句“你太傻了”,像一盆冷水泼下。一场兄弟对话,把忠与逆、情与势、家与国,全摆上了台面。 1853年,太平天国声势如虹,天京建立,江南陷入战乱。朝廷仓皇,急需一支能打的军队救场。曾国藩临危受命,回湖南招兵,组建湘军。 这支军队不一样。不是中央调配的绿营,而是他自己一手打造的乡勇。乡亲、门生、家族子弟,一个个跟着他起誓为清廷而战。这支军队忠于曾家,更胜于忠于朝廷。 曾国藩掌军统谋,弟弟曾国荃专擅攻城作战,军中称“曾老九”,凶悍狠辣、兵法灵活。他不爱做文官那套说辞,喜欢兵锋直取、以力破局。 1860年,安庆之战,曾国荃围而不攻、断粮绝援,硬生生饿垮太平军。1864年,轮到天京,他亲自督战,围城半年,地道引爆、火焰吞噬,天京轰然倒塌,湘军最终拿下太平天国的心脏。 天京一破,曾氏兄弟站在了晚清权力的巅峰。清廷有求必应,功勋至上,百姓视若雄主。但,这不是终点,却成了野心开始的起点。 攻破天京后,满城尸横遍野。曾国荃指挥部队劫掠财物,搜金抢银,纵兵大掠,杀戮平民。一夕之间,南京变了颜色。 湘军成了“清朝的刀”,也成了“地方的王”。朝廷虽然心惊,却还得奖赏。曾国藩被封一等毅勇侯、太子太保;曾国荃加封伯爵、授予兵权。 这时候,曾国荃提出了一个建议:趁胜追击,率军北上,一举攻占北京,清除满人,改朝换代,建立“曾”家王朝,恢复汉家正统。 他有底气。手里有20万湘军,南方已入控制,北京防线虚弱,满清根基松动。他更有民心,在江南一路救民于水火,湘军有威名,也有土兵情怀。 可是曾国藩,听完后,只是苦笑。他没有立刻回绝,却只是长叹一声。他知道,弟弟这不是开玩笑,是认真的。 曾国藩回忆起当年初起兵时写下的誓词:“忠义为本,不谋不轨。”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改朝换代,而是为了稳定天下。 他明白一个道理:清朝虽然腐朽,但朝廷还存在法统。他曾说:“不与天子共治者,终不得善终。” 湘军是他养的没错,但若真动兵北上,立时就变成了“谋逆之军”。曾家能撑多久?哪怕成功,能有多少年江山?他从来不信“打天下”能换来好结局,他信的是“立功立德,保一方平稳”。 他也清楚一件事,手中这支湘军是水火之器。火焰灭敌,也能反噬自己。所以天京一战后,他就开始主动交兵权,削兵制将,甚至建议裁撤军队,力保朝廷平衡。 曾国荃却不这么想。他看见兄长放弃黄金机会,觉得憋屈;看见清廷赏赐寥寥,觉得不公。他说:“我们拼了命灭了太平军,却换来一纸空文,凭什么?” 但曾国藩不愿多言。他不是怕,他是太清醒。他知道自己若走这一步,不只是他和弟弟要付出代价,还有整个湖南、整个南方的百姓。 一朝篡清,千万人流血。他做不出,也不敢做。 清廷犒赏有功之臣,却对曾国荃始终保持警惕。因其残忍形象、劫掠传闻,朝堂诸公对其讳莫如深,始终未授重权。 曾国荃不满,内心愤懑。但曾国藩仍保持低调,处处维护朝廷立场,不许弟弟张扬。 1867年后,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专注地方治理,推动洋务改革。曾国荃则在广西、陕西等地镇压捻军、处理善后。兄弟渐行渐远。 1872年,曾国藩去世,曾国荃奔丧。灵前久跪,沉默不语。他没有做王,也没有推翻大清。他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封疆大吏,一个被封为侯、却从不曾登上皇位的战将。 而那个“攻北京建王朝”的建议,始终未被提起。成了一场兄弟间无人再说的旧事。 后世评论,若曾国藩真的听从弟弟之计,晚清或许提早终结。但历史哪有如果。曾国藩活成了“清末第一忠臣”,也保住了曾家的荣光。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那场死了几千万人的太平天国起义,除了惨烈悲壮,居然还给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