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北京一12岁的男孩见家里柜子没锁,便打开柜子,拿了5毛钱,准备去买冰

千百年一叹 2025-07-23 06:34:30

1992年,北京一12岁的男孩见家里柜子没锁,便打开柜子,拿了5毛钱,准备去买冰棍,这时,一个笔记本引起了他的注意,里面还夹着一封信,信里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 1992年,北京大兴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生活着12岁的祁国建和他的父母。家境虽不富裕,父母却始终将他视若珍宝。父亲祁大山靠种地维持生计,母亲王秀兰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简单而踏实。那年夏天,祁国建发现柜子里有一本不起眼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封信。信中写道,他是被抱养的,亲生父母因生活所迫将他送人。这一发现让他内心翻腾,却又不敢声张,只能默默消化这个事实。 接下来的日子,祁国建开始留意父母的一举一动。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对他的呵护,父亲对他的教导,这些温情让他不愿相信信中的内容。他选择将信藏起,假装一切如常。父母对他的疼爱没有丝毫减少,这让他既感激又迷茫。两年后,母亲主动提起此事,坦言他确实是被抱养的,并将信交还给他,说那是亲生父母留下的唯一线索。母亲还提到,亲生父母来自福建,因经济困难才做出这个决定。 得知真相后,祁国建对养父母的感情更加深厚。他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同时对亲生父母的处境多了几分理解。1997年,他考上高中,寻亲的念头逐渐萌生。他根据信上的地址写信联系,却因地址变更无果而归。这次失败让他有些失落,但生活并未给他太多喘息的机会。成年后,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逐渐衰老的养父母,寻亲计划被一再搁置。 时间流逝,到了37岁那年,祁国建意识到养父母年事已高,若再不行动,或许会留下终生遗憾。在养父母的鼓励下,他联系了一档公益寻亲节目。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在杭州找到了亲生母亲毛燕娇。毛燕娇见到他时泪流满面,坦言当年因丈夫重病、家中负债,无力抚养刚出生的他,才将他托付给祁家。她遵守承诺,30多年未曾打扰,却始终牵挂着他。 得知母亲的苦衷,祁国建心中的埋怨渐渐消散。他开始理解她的无奈,也庆幸自己拥有两份真挚的亲情。此后,两个家庭逐渐建立联系,养父母与毛燕娇相处融洽,彼此支持。祁国建也在这样的和解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故事,也折射出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温情。 从1992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到多年后两家人的团聚,祁国建用时间和勇气解开了身世之谜。他感激养父母的无私,也感动于亲生母亲的隐忍。这段旅程让他明白,亲情并非只由血缘定义,而是由爱与责任共同铸就。他的人生因这个秘密而起伏,却也因爱而圆满。 祁国建从柜中一封信揭开身世秘密,到最终拥抱两个家庭,展现了亲情的复杂与温暖。这不仅是一个男孩的寻根之旅,更是对爱与身份的深刻叩问。你是否也曾面对家庭中的未知,或对亲情有独特感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想法。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