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总是棋高一招,不服不行!香港60年代初严重缺水,老百姓几天都喝不上水,可当

只言片语里 2025-07-23 05:04:22

毛主席总是棋高一招,不服不行!香港60年代初严重缺水,老百姓几天都喝不上水,可当时想拿出修水库的钱确实不容易,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供水,结果19年后中英就香港回归进行谈判,撒切尔夫人想继续统治香港,不料邓公说了一句话,便让她无计可施只能妥协! 香港1963年夏天干旱严重,水库存量锐减到极低水平,居民用水受限,每四天供水四小时。当局从珠江口运水,但远不够用。中国大陆经济恢复期,资金紧缺,修建水库需大笔投入。毛泽东听取报告后,坚持解决香港用水,批准方案。从全国调集工人和工程师,开始东江供水工程。工程难点在河底隧道和倒虹吸管,工人日推进有限。夏季台风多次袭击,围堰被毁,队伍紧急修复。大型水泵运到现场需人工搬运,耗时多天。1965年管道贯通,东江水抵达香港,水质合格。 供水后,香港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纺织和造船业复苏。十九年后,中英谈判启动,撒切尔夫人提出延长英国管治,邓公指出香港水源依赖珠江,无法更改。她闻言调整立场,谈判转向主权恢复。这步棋从供水开始,到谈判结束,体现了长远布局。 工程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国家对香港支持的体现。缺水问题解决后,香港经济起飞,证明决策正确。谈判中,水源成为关键杠杆,迫使英方让步。整个过程逻辑清晰,从民生入手,到主权谈判,形成闭环。供水工程的建成,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为回归铺路。 供水系统运行后,东江水占比逐步上升,支持香港经济扩张。广东投资改造管道,提升输水能力。上游关闭多家工厂,确保水质稳定。1997年香港回归,实现“一国两制”。毛泽东1976年逝世,邓公1997年逝世。工程后续发展包括多次扩建,供水量从初期0.68亿立方米增至24.23亿立方米。 2000年改造为封闭管道,减少污染风险。香港用水从60升增至220升,人均水平大幅提高。东江水脉连接两地,保障稳定供水。回归后,供水工程继续优化,服务香港和内地沿线城市。这样的发展不是停滞,而是持续投入的结果。 国家在水源保护上拒绝高污染项目,体现了责任。供水工程的演变,反映出国家对香港的支持从未中断。从建设到改造,每一步都基于实际需求调整。人物结局虽是自然离世,但他们的决策影响深远。毛泽东的供水决定开启篇章,邓公的谈判回应收尾。整个后续,不是华丽结尾,而是实实在在的延续。供水工程如今仍运转,累计供水量巨大,为香港繁荣提供支撑。这段历史,让人看到国家统一的实际效益。

0 阅读:1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