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大量使用雇佣兵,而非全面投入正规军,是基于多方面的现实压力和战略考量。
---
### 成本效益考量
俄乌战争已演变为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双方每天消耗大量炮弹、坦克和装甲车。正规军的维持成本极高,例如一名合同兵的年薪、社保和家属福利总计高达15万美元,再加上重型装备的燃油和维护费用,无疑是巨大的财政负担。相比之下,雇佣兵的成本显著降低。例如,瓦格纳集团士兵的月薪约为20万卢布,加上奖金和装备开销,一年约8万美元,不足正规军的一半。此外,雇佣兵的后勤补给可依赖民用卡车,弹药运输成本也远低于正规军的铁路兵团。在消耗战中,这种高性价比的优势尤为突出。
---
### 降低伤亡风险与维持国内稳定
俄罗斯正规军的总兵力虽有百万,但能用于境外作战的合同制士兵仅约30万。其中10万还需部署在与北约接壤的边境地区,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以应对北约在该区域部署的8个机械化旅。如果将这些宝贵的正规军投入到如巴赫穆特巷战之类的激烈冲突中,一旦出现大规模伤亡,补充兵力和装备将耗费巨大,并可能在北约潜在介入时削弱俄罗斯的应对能力。
雇佣兵,特别是瓦格纳集团中包含大量获释重刑犯的“风暴-Z”部队,其伤亡可以通过招募新兵来迅速补充,并且这类伤亡对俄罗斯国内民众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这种“风险隔离”策略使俄罗斯能在战场上持续作战,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国内的冲击。
---
### 保留主力军以应对更大威胁
从战略层面看,保留正规军是俄罗斯应对未来更大规模威胁的必要准备。俄军西部军区的精锐部队始终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其主要目标并非乌克兰战场,而是密切关注波兰边境的北约装甲集群。例如,2024年北约“坚定捍卫者”演习中,有200辆豹2坦克被调往东欧,这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雇佣兵的存在,相当于为正规军争取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使这些精锐部队能够养精蓄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大规模冲突。这种“梯次用兵”的策略,体现了俄罗斯在兵力使用上的独特见解:用成本效益更高的力量应对眼前的消耗战,而将核心战斗力作为终极战略底牌。
---
### 适应现代战场战术需求
现代战场的战术需求也使雇佣兵更具优势。俄罗斯正规军擅长的“步坦协同”装甲集群推进战术,在遍布无人机的乌克兰平原上效率大打折扣,装甲部队一旦移动就容易被无人机锁定并引来炮火打击。
相比之下,雇佣兵的战术更为灵活。瓦格纳的“战术小组”通常由3到5人组成,能够利用夜色潜入乌军阵地,使用随身携带的无人机侦察目标,并引导后方炮火进行精准打击。这种小股渗透的模式伤亡小、效率高,更适应现代城市巷战和复杂地形环境。
此外,雇佣兵无需顾忌国际舆论。他们使用的“风暴-Z”人海战术即便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也不会直接损害俄罗斯正规军的国际形象。这种“战术隔离”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大的战场手段灵活性。
---
### 历史经验的重演
这种通过雇佣兵承担消耗、保留正规军作为战略储备的思路并非现代独有。三百多年前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就曾大量雇佣德意志佣兵冲锋陷阵。由于瑞典人口稀少,国王不愿将本国农民送上战场,因此通过佣兵打消耗战,既保护了国内生产力,又凭借佣兵的灵活性夺取了战略要地,最终以较小代价奠定了北欧霸权。这种“用非核心力量应对眼前冲突,保留核心力量谋求长远安全”的逻辑,在俄乌战场上再次上演,本质上是资源有限情况下的战略优化。
---
### 结语
俄乌冲突中雇佣兵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当代战争的新特点:大国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非对称力量”来降低战争成本和风险。正规军作为国家的“战略底牌”,更多地被用于威慑而非直接消耗,而雇佣兵、民间武装等“灰色力量”则成为前线的“消耗品”。这种趋势背后,是全球化时代战争与经济、舆论、地缘政治的深度绑定——一场战争不仅要打赢,还要算经济账、舆论账和长远安全账。俄罗斯的选择正是这种复杂权衡下的产物,它利用雇佣兵的“灵活性”和“低成本”,在消耗战中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同时紧紧攥着正规军这张王牌,以应对可能来自北约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