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长访华前,收到总统公开信,将发展对美关系列为优先事项。
昨天,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发表了一封海外公开信,表示在与以色列和美国发生激烈冲突数周后,德黑兰决心通过外交手段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并修复本国经济。
信中写道:“我们仍然相信外交之窗是敞开的,我们正在动员一切政治力量,认真地走这条和平道路。”
佩泽希齐扬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从总统大选到上台,主张一直没有变过,即便被美以轮番空袭,依然坚持将修复对美关系列为优先事项,以发展经济。
伊朗比谁都清楚,自己没有本钱。
被美国多年极限制裁下来,伊朗经济只剩半口气,货币里亚尔四年贬值超70%,15万里亚尔兑1美元,加油站排长队、超市货架空荡已成日常。
更现实一点,民众的“反美”精神已被饥饿感取代,面包比核弹头更能动摇民心。
佩泽希齐扬作为改革派,在投票率不足40%的选举中上台,靠的就是承诺“经济松绑”。
而这封信本质就是向国内民众交底,伊朗的出路在谈判,不在导弹。
而且这条路是伊朗曾走过并且验证过的。
2015年伊核协议后,伊朗GDP曾单年暴涨8%,500亿美元外资涌入油田和基建,这些都是吊在伊朗眼前的胡萝卜。
一周前,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事后佩泽希齐扬夸特朗普“能带来和平”,被革命卫队怒骂“叛徒”,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未表态。
这种沉默等于默许,在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并威胁可能卷土重来后,伊朗强硬派暂时收声,放手让改革派试试从外交方面破局。
毕竟,若谈判成功,伊朗当前的困局可解;若失败,也是改革派背锅,到时保守派再祭出“抵抗经济”大旗也不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佩泽希齐扬希望修复对美关系,但还算清醒,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进一步补充道,伊朗有意恢复与美国的核谈,美方应保证不再发动袭击。
这唱的是哪一出呢?
大概率是以攻为守,美国空袭伊朗本就不占理,伊朗借此发作无可厚非,但又不能太过分,若惹恼美国再扔导弹怎么办,可“跪下”对内没法交代,于是就提出“强硬条件”证明自己,同时把球踢回给美国。
除了美国之外,伊朗还有其他顾忌。
眼下胡塞武装在红海用“无人机海战术”拖住美以,看似给伊朗撑腰,实则很容易反噬。
以色列被逼到多线作战,很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措施。
伊朗的核计划、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地区军事影响力,都是拜登政府难以回避的敏感议题,加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民主党并不愿冒着得罪犹太利益集团的风险,在此时对伊朗“松口”。
面对这场伊朗主动掀起的“外交预热”,中国表现得极为冷静,外交部仅表示:“支持各方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分歧,反对使用武力干涉”,这既是对伊朗释放的“友好信号”有所回应,同时也保持了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一贯的中立与稳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没有公开承诺将加大对伊援助力度,也未明确列出具体合作清单,这种克制的背后,正体现出中国外交的一贯风格:不为一时情绪牺牲长远利益。
从北京的角度看,伊朗目前的“试水行为”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并不构成实质威胁,中国早已习惯中东国家“多头下注”的博弈方式,比起被动迎合,更重要的是保持节奏、稳住大局。
换句话说,中国并不会因为伊朗的一封信就仓促“加码”,但也不会因此削弱与伊朗的合作,现实主义外交的最高境界,正是“不因外界起舞”。
你觉得伊朗这次的外交策略能成功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