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三位铁血老人,哪有现在我国辽阔的领土!第一位自然是左宗棠,左公将李鸿章怼到
肖恩说史
2025-07-22 18:04:41
没有这三位铁血老人,哪有现在我国辽阔的领土!第一位自然是左宗棠,左公将李鸿章怼到脑门上说新疆不能丢,疆防和海防同等重要,68岁高龄抬棺出征,从北疆打到南疆,打到阿古柏服毒自杀,打到鹅毛交出伊犁!第二位是被革命党杀掉的赵尔丰,1904年西藏达赖联系英国搞叛乱,赵尔丰力排众议,
带着64岁的躯体招集2万死士爬冰卧雪冲上青藏高原剿灭藏独分子,功莫大焉。第三位就是晚清以来唯一一位能带领清军打败西方鬼子的冯子材,当时冯老已经67岁,愣是拉上两个亲儿子和棺材板用大刀片子把装备机关枪和开花大炮的法国鬼子消灭干净!断了鬼子突破我西南边关的念想!
你敢信吗?这三位保住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人,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晚清那会儿,朝堂上尽是些算盘打得噼啪响的“聪明人”,唯独他们,揣着一颗滚烫的心,把老骨头扔进了枪林弹雨里。
左宗棠出征前,李鸿章在朝堂上冷笑,说新疆那地方“千里戈壁,得不偿失”。左公当场就红了眼,指着地图骂:“你丢了新疆,陕甘就成了前线;丢了陕甘,华北就无险可守!” 他连夜给慈禧写折子,字里行间全是血:“臣虽老,
愿提三尺剑,保新疆寸土不失!” 大军出发那天,他让人把棺材捆在马车上,自己穿着旧棉袍走在队伍最前面。士兵们见主将如此,一个个跟着喊:“跟左公死战!” 那时候新疆的沙俄骑兵号称“欧亚最强”,他偏用土炮和马刀,硬生生把伊犁从俄国人手里夺了回来。有记载说,收复伊犁那天,他站在城墙上哭了,不是因为打赢了,是因为看到城墙根下埋着的清军尸骨——那些没能等到胜利的年轻人,都是他带出来的兵。
赵尔丰的故事总被人忽略。可你去查《赵尔丰川边奏牍》,里面记着他进藏的细节:过怒江峡谷时,栈道被冲毁,他就让士兵们用藤条捆着身子,吊在悬崖上铺路。有个藏族向导劝他:“雪山是神山,不能硬闯。” 他掏出怀表:“我不管什么神山,只知道过了山,西藏还是中国的。”
平定叛乱后,他没像别人那样烧杀抢掠,反倒让人开办学堂,教藏族孩子说汉语、学汉字。有人骂他“越权”,他在给朝廷的信里写:“土地要守,人心更要守。” 后来武昌起义爆发,他本可以跑,却守在成都总督府,说要“稳住西南半壁”,最终成了革命刀下的牺牲品。可藏区那些刻着“大清”字样的界碑,都是他当年亲手立的。
冯子材打镇南关时,手里的兵都是些农民和猎户,连像样的步枪都凑不齐。法军指挥官写信嘲讽他:“用大刀对抗机关枪,是自取灭亡。” 他把信撕了,让儿子冯相荣、冯相华带着家丁修工事,自己光着膀子跟士兵们一起挖战壕。
开战前夜,他在阵地上摆了三碗酒,一碗敬天地,一碗敬死难的弟兄,最后一碗泼在地上:“这碗,给法国人送行!” 法军冲锋时,他提着大刀第一个冲出去,左胳膊中了一枪,就用布条勒紧了接着砍。战后清点,法军的军靴堆成了小山,而清军阵亡的士兵里,有一半是他从广西老家带出来的子弟。他在给朝廷的战报里没写自己的功劳,只提了一句:“请朝廷给阵亡士兵的家人多拨点抚恤金。”
这三位老人,都不是完美的人。左宗棠脾气倔,跟同僚吵了一辈子;赵尔丰手段硬,得罪了不少乡绅;冯子材没读过多少书,说话粗声粗气。可在国土这件事上,他们比谁都清醒——祖宗留下的地,一分一毫都不能少。
有人说他们是“为清廷卖命”,可清廷没了,他们守的土地还在;有人说他们“不懂变通”,可正是这份不变通,才让中国没像印度那样被列强瓜分。
想想看,要是当年左宗棠听了李鸿章的话,新疆可能就成了外国的地盘;要是赵尔丰没进藏,西藏说不定就被英国人划走了;要是冯子材没守镇南关,法国人早就从广西打进内陆了。
历史有时候很公平,会记住那些真正干事的人。这三位老人没留下多少金银财宝,却给我们留下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家。这种用生命守护国土的勇气,不管过多少年,都该被记住。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