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权统治下的叙利亚,一名逊尼派妇女得知儿子在苏韦达与异教徒德鲁兹人的圣战中阵亡后,她非常高兴,欢呼的向空中开枪庆祝,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因为儿子已经跟随珍珠进入了天堂。 在叙利亚南部的苏韦达省,战火与教派对立交织出一幕幕悲剧。2025年7月,一名逊尼派妇女为儿子在与德鲁兹人的“圣战”中阵亡而狂热庆祝,枪声划破天空,折射出宗教神权统治下扭曲的信仰与人性。这不仅是一个母亲的故事,更是中东动荡局势的缩影,隐藏着权力、信仰与无知的复杂交织,令人不禁追问:是什么让一位母亲将丧子之痛化为狂喜? 2025年7月的苏韦达省,位于叙利亚南部,是一片被战火与教派冲突撕裂的土地。这里居住着约50万德鲁兹人,占叙利亚人口的3%,他们信仰源自什叶派伊斯玛仪派,融合基督教、诺斯底主义与印度教元素,强调一神论与轮回,拒绝伊斯兰教的传统义务,如朝觐与封斋,因此被部分逊尼派视为异端。 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德鲁兹人组建民兵,守护家园,抵御中央政府与极端武装的侵袭。2024年12月阿萨德政权倒台后,新政府由前圣战分子艾哈迈德·沙拉领导,试图整合各派武装,但德鲁兹人拒绝交出武器,教派冲突加剧。 7月11日,一名德鲁兹商人在大马士革至苏韦达的公路上被贝都因武装抢劫,引发报复性绑架,冲突迅速蔓延,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以色列以保护德鲁兹人为由空袭大马士革,加剧局势动荡。宗教神权的影响在叙利亚根深蒂固,逊尼派占人口多数,极端派别通过清真寺布道与宣传鼓动“圣战”,宣扬阵亡者直升天堂,塑造了部分民众的极端思想。 在这一背景下,一名逊尼派妇女乌姆·哈桑的举动令人震慑。2025年7月19日,她的儿子哈桑,年仅19岁,在苏韦达与德鲁兹民兵的交火中丧生。 哈桑的遗体被运回村庄,覆盖绿色旗帜,象征“圣战”的荣光。乌姆·哈桑手持步枪,向天空连射,表达对儿子“烈士”身份的骄傲。她相信哈桑已进入天堂,享受永恒的荣光。这种狂热源于宗教神权统治下的思想灌输。 清真寺的布道反复强调,参与“圣战”并阵亡者将获真主恩赐,与72个珍珠般的少女共赴乐园。这种宣传通过宗教领袖的口号与传单深入村庄,塑造了部分民众对死亡的扭曲认知。乌姆·哈桑的行为并非孤例,类似场景在叙利亚其他战区也时有发生,反映了宗教神权对社会观念的深刻控制。 极端派别利用宗教权威,垄断知识传播,压制世俗教育,限制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民众在认知与文化上被系统性束缚。乌姆·哈桑的狂热,正是这种控制的产物,她将丧子之痛转化为宗教狂热,视儿子之死为神圣的牺牲。 苏韦达的冲突源于教派对立与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德鲁兹人作为一个宗教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多次抵抗外来统治,如奥斯曼帝国与法国殖民者。他们在叙利亚内战中保持中立,依靠民兵维持地方安全,拒绝融入新政府的军事体系。 2025年7月13日,冲突因绑架事件升级,贝都因武装与德鲁兹民兵在村庄间展开激烈交火,平民伤亡惨重。 叙利亚新政府试图恢复秩序,派遣安全部队进入苏韦达,却被指控偏袒逊尼派武装,激化矛盾。以色列的介入进一步复杂化局势,其空袭摧毁了政府军设施,宣称保护德鲁兹人,却被部分德鲁兹领袖批评为借机扩张影响力。 宗教神权统治下的叙利亚,社会结构被教派分化固化,知识传播受限,经济资源被宗教势力垄断,民众难以接触外部信息,思想被单一的宗教叙事主导。乌姆·哈桑的庆祝,表面是个人行为,实则是宗教神权长期塑造的结果。 冲突持续升级,村庄被战火吞噬。7月20日,德鲁兹民兵反攻,摧毁了乌姆·哈桑所在村庄的水塔与部分民宅。 乌姆·哈桑在交火中被流弹击中,右臂重伤,后被截肢。她被转移到临时医疗站,床边摆放着哈桑的照片。村庄居民四散逃亡,部分人涌向约旦边境的难民营。法蒂玛,一名失去丈夫的寡妇,带着孩子加入难民潮,离开这片废墟。 7月16日,叙利亚政府宣布停火协议,要求苏韦达并入中央管理,但德鲁兹领袖希克马特·Hilary公开反对,称政府违背承诺。 战火未熄,以色列空袭加剧,炸毁大马士革政府大楼,造成更多平民伤亡。乌姆·哈桑被转移到另一村庄的清真寺,身体虚弱,仍紧握哈桑的照片。宗教神权的宣传继续在部分地区扩散,武装分子在废墟间分发武器,鼓动年轻人加入战斗。叙利亚的教派冲突在外部干预下愈发复杂,停火协议形同虚设。
宗教神权统治下的叙利亚,一名逊尼派妇女得知儿子在苏韦达与异教徒德鲁兹人的圣战中阵
瑶音绕月弦
2025-07-22 15:14: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