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解放军战士王长献,在老山前线,壮烈牺牲。新婚妻子闻此噩耗,却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改嫁,嫁王长献的亲哥哥。” 三天前,她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三天后,她的丈夫牺牲。 她叫谢玉花,此刻,她决定改嫁,嫁给王长献的亲哥哥。 那么,谢玉花究竟为什么会突然决定改嫁呢? 1962年,王长献出生在王庄一个农家。 家里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二。 大哥王长贵,因为小时候一场高烧落下腿疾。 家中繁重的农活和微薄的收入,全都变成了王长献身上的重担。 年过三十的他,还没有娶妻生子。 在这样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王长献心中唯一的亮色,是村里偶尔回乡探亲的军人。 那身绿军装,照亮了他灰暗的少年时代。 他的梦想变成了,有一天也能穿上它,为家人挣一份荣耀,也为自己搏一个前程。 1980年,刚满18岁的王长献,决定踏上参军的道路。 刚进入部队的他,因为身体素质好,在部队里如鱼得水。 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他从不叫苦。 很快,他当上了副班长,成了连队里的骨干。 1983年底,王长献攒够了探亲假,带着省吃俭用攒下的津贴和几枚训练标兵奖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王庄。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 邻村的媒人,将同样家境贫寒却勤劳善良的姑娘谢玉花带到了他面前。 谢玉花见到王长献,被他身上的军人气质,瞬间吸引了目光。 几次见面,王长献坦诚相告:“玉花,我家穷,给不了你大富大贵。但只要我在部队一天,就努力让你过上好日子!” 谢玉花点头应允,她看中的,正是这份踏实与担当。 然而,谢家却不同意,父亲嫌王家太穷,怕女儿跳进火坑。 但谢玉花却认准了王长献这个人,认准了他身上的那股劲儿。 1984年的春节,她瞒着父亲,偷偷和王长献去乡里领了结婚证。 两人在王家那间透风的土坯房里,完成了仪式。 新婚燕儿,第三天一大早,部队的紧急归队电报便送到了王家。 中越边境,老山战火正酣。 王长献默默收拾行装,声音低沉却坚定:“玉花,等我回来。家里就辛苦你了。” 谁也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永诀。 1984年5月,老山前线,硝烟弥漫,担任突击任务的副班长王长献,为掩护战友突围,在激烈的交火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消息传回王庄后,当部队干部和村干部走进王家小院,将那枚军功章和阵亡通知书交到谢玉花手中时,她眼前一黑。 醒来后,她把自己关在新房里,抱着丈夫的军装,不吃不喝,哭的昏天黑地。 她本想随他而去,但邻居发现异常,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部队领导前来慰问,讲述王长献的英勇,称他为人民英雄。 谢玉花听着,可是再多的英雄称号也换不回她的丈夫,换不回这个家的顶梁柱啊! 这个家,失去了唯一的壮劳力,失去了经济来源,也失去了主心骨。 王长献临走前那句“家里就辛苦你了”和望向家人的眼神,如同烙印般刻在谢玉花心上。 她想起了他讲述大哥因残疾难以娶亲的无奈,想起了他对弟妹读书的期望。 不能走!这个家不能散! 在当时,一个22岁的寡妇,名不正言不顺地留在亡夫家中,在80年代的农村,将面临怎样的流言蜚语和生存压力? 公婆于心不忍,劝她:“玉花,你还年轻,找个好人家改嫁吧。” 村里人也窃窃私语,甚至还有人恶意的揣测:“赖在王家图啥?莫不是看上那点抚恤金?” 她需要一个名分,一个光明正大留下来的身份。 最终,她决定嫁给王长献的大哥,王长贵! 只有这样,她才能以王家媳妇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照顾公婆,抚养弟妹,完成丈夫未尽的嘱托。 当她将这个决定说出来时,整个王家都惊呆了! “不行!这怎么行!你是长献的媳妇。” 公婆老泪纵横,但谢玉花却异常坚定。 最终,在谢玉花的坚持下,王家含泪接受了这个安排。 只有一纸简单的婚书,谢玉花从“弟媳”变成了“大嫂”。 从此,谢玉花成了王家的顶梁柱。 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从未断绝,她充耳不闻,只是日复一日的辛劳。 公婆的病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竟也平稳了许多。 几十年风霜雨雪,青丝熬成了白发,谢玉花用自己最好的年华,兑现了当年对亡夫无声的承诺,守住了这个家。 2014年,云南麻栗坡,老山烈士陵园。 时隔三十年,谢玉花终于第一次踏上了这片浸透丈夫热血的土地。 她在一个刻着“王长献烈士”的墓碑前停下脚步。 积攒了三十年的泪水,在这一刻汹涌而出。 她扑倒在墓碑前,放声痛哭! 他们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曲超越爱情、超越血缘的生命赞歌。 她不是烈士,却用最坚韧的方式,守护了烈士身后的一切。 主要信源:(搜狐网——新婚丈夫牺牲,为撑起家妻子嫁给大伯哥,30年后祭拜爱人失声痛哭)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上将的女儿正在门口玩耍,一个鹤发童颜的老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