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最后一次做政府报告,89岁的朱老总非要站立作陪,周总理病魔缠身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22 12:55:20

1975年,周总理最后一次做政府报告,89岁的朱老总非要站立作陪,周总理病魔缠身,身体虚弱,朱老总太想替周总理分担工作了,可政府报告又不是他能做的,于是,只好站立作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1月,北京的冬天格外冷,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亮如白昼,气氛却异常凝重,那一天,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周恩来总理要做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宣读报告,没人想到,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场重要的公开讲话。 周恩来那年77岁,患病多年,膀胱癌的折磨让他面容憔悴,身体日渐消瘦,他的身体几乎到了极限,常常需要靠药物缓解剧痛,手背上满是输液留下的针眼。 医生一再劝他不要劳累,可他执意要自己宣读这份报告,报告的内容事先经过多次修改,字数不算太多,却已超出他身体的承受力,他亲自过目每一处,斟酌每一个字,反复练习,生怕在会场上出现任何差错。 会议当天,他早早来到大会堂,步伐缓慢,背脊挺得笔直,他走过熟悉的长廊,走过他曾无数次进出的门厅,神情平静,他缓步上台,手扶讲桌,开始了这场注定会被历史记住的报告。 声音有些微弱,带着浓重的苏北口音,但每一个字都发得清晰有力,他讲得很慢,时不时停顿一下,喘口气,再继续往下念,报告里有国家发展的方向,有未来的蓝图,也有他心中的牵挂。 台下的代表们静静聆听,不少人眼圈泛红,很多人知道他病得不轻,可没人想到他会以这样的状态坚持站在讲台上,大家能看到他时而皱眉,能看到他翻页时手指的轻微颤抖,每一页翻过去,都像是和病魔的一次较量。 在他的身旁,站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朱德,89岁,身穿笔挺的军装,手拄拐杖,站得笔直,原本,他是可以坐着的,他的身体同样虚弱,腿脚浮肿,平时走路都要人搀扶,可那天,他执意站着。 报告开始的时候,他缓缓起身,拄着拐杖站在台上,始终没有坐下,手指有些发白,握着拐杖的手轻微发抖,裤腿也在微微颤动,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周恩来的背影,没说一句话,也没移动半步。 这场报告持续了很久,超过两个小时,朱德就那么站着,哪怕腿开始不听使唤,哪怕手里的拐杖越握越紧,他也没有坐下。 工作人员递过几次纸条,劝他坐下休息,他都没有接,他站得稳稳的,仿佛要用这样的方式为老战友分担一份重担。 周恩来读完最后一句,缓缓合上讲稿,现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朱德这才微微点头,眼里透出几分释然。 那一刻,人民大会堂里没有喧闹,只有沉甸甸的敬意,他们这一代人,把一切都交给了这个国家,连最后一份力气都不愿留给自己。 这场报告过后,周恩来的病情迅速恶化,没过多久,他再次住进医院,可他没有马上告别工作,仍坚持每周参加国务院的常务会议。 到了七月,他特地从医院出来,回到人民大会堂,不是为了开会,而是看看那些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看看那些熟悉的厅室。 他一间一间地走,轻轻抚摸那些陪伴他多年的办公桌和台灯,听服务员唱他熟悉的曲子,像是在告别。 他走到大厅时,专门叫来了一个会拉二胡的年轻人,请他拉了《二泉映月》,他轻轻打着拍子,眼神专注,脸上是久违的笑意,离开前,他在大厅门口站了很久,目光久久没有移开。 1976年1月8日清晨,周恩来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噩耗传到朱德那里,这位经历了无数风浪的元帅,坐在椅子上失声痛哭。 几天后,在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朱德特意换上了最整齐的军装,被女儿搀扶着走进灵堂,他左手托着军帽,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只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此刻因为颤抖,微微晃动,但军礼依然笔直,他站了很久,眼泪悄悄流下,落在胸前的勋章上,工作人员想扶他坐下,他摆了摆手,直到仪式结束,才慢慢离开。 回到家,朱德连续好几天吃不下饭,夜里也睡不着,到了周恩来的追悼会那天,他本想亲自前往,最后却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成行。 他坐在床上,轻轻拍着自己的腿,叹了口气,半年后,朱德也走了,像是要去追随那位并肩作战的老战友。 那一年的站立,不是形式,不是客套,是他们一生情谊的缩影,是对国家与人民的一份交代,他们以自己最后的坚持,留下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背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1975周恩来在生命最后岁月里完成最后一件大事——金台资讯

0 阅读:0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