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有一个奇葩现象,当北约三十几个国家给乌克兰送飞机,导弹,坦克等武器时,世界上好像只有一个国家给俄罗斯支援炮弹,那就是中国的近邻朝鲜。 这个被制裁到“裤腰带勒到肋骨”的国家,仅凭一己之力就让北约和乌克兰头疼不已,哪怕西方不断加码制裁,朝鲜的炮弹依然像不要钱似的往俄罗斯运。 朝鲜到底给俄罗斯送了多少炮弹?根据韩国情报部门的消息,从2023年8月到2025年7月,朝鲜通过海运、铁路、空运三种方式,累计向俄罗斯输送了超过6700个集装箱的弹药,换算成152毫米炮弹至少有300万发,要是算上122毫米火箭弹,数量更是翻倍。 更夸张的是,美国智库分析卫星图发现,朝鲜军工厂已经全面动员,200多家兵工厂24小时连轴转,甚至动用了30%的产能专门给俄罗斯生产炮弹。 这种“火力支援”直接让俄军在顿巴斯前线的炮火密度翻了一番,乌军士兵每天都得在炮弹坑里“蹦迪”。 朝鲜为啥这么拼了命给俄罗斯送炮弹?说白了就是“资源换安全”。 朝鲜国内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而俄罗斯正好有这些东西。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俄罗斯用9000多个装满食品、燃油和工业原材料的集装箱,换来了朝鲜的炮弹和导弹。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还向朝鲜提供了航天技术支持,比如帮朝鲜改进卫星发射技术。这种“以物换物”的模式,让朝鲜既能消耗掉库存的过期炮弹,又能换到急需的资源,简直是“一箭双雕”。 北约和乌克兰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乌克兰情报部门多次宣称,朝鲜炮弹质量差,经常炸膛导致俄军误伤。但前线士兵的反馈却完全相反——俄军炮兵部队发现,朝鲜的152毫米炮弹虽然是苏联时期的老型号,但弹道稳定性和杀伤效果都不错,尤其适合压制乌军的战壕。 至于北约的制裁,更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联合国对朝鲜的武器出口禁令已经升级,但朝鲜通过关闭货轮应答器、使用伪装集装箱等手段,让制裁形同虚设。 韩国军方甚至发现,朝鲜和俄罗斯的军火交易已经形成了“海陆空三栖运输网”,连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机场都成了弹药中转站。 最让西方头疼的是,朝鲜不仅送炮弹,还直接派兵参战。2025年4月,俄罗斯外交部公开承认,朝鲜士兵在库尔斯克地区作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朝鲜特种部队装备着本国生产的“谷山”大炮和KN-23导弹,在前线执行攻坚任务。 更绝的是,朝鲜士兵的伤亡由俄罗斯承担,平壤只负责出人,这让朝鲜既能刷存在感,又不用背负国际舆论压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气得直骂娘,可面对朝鲜的“钢铁洪流”,乌军除了用无人机骚扰,根本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手段。 现在的局面是,朝鲜越制裁越“坚挺”,炮弹越送越起劲。西方专家分析,朝鲜的军工体系本就以“抗制裁”为设计目标,再加上俄罗斯的技术支持,未来可能会向俄罗斯提供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自杀式无人机和战术导弹。 而北约这边,30多个国家凑了两年,给乌克兰的炮弹还没朝鲜一家送得多。 这种“不对称支援”让俄乌战场的天平持续向俄罗斯倾斜,也让西方意识到,在这场消耗战中,朝鲜才是那个最被低估的“变量”。
俄罗斯最先进的导弹在基辅炸了三年,结果乌克兰高层们照样活蹦乱跳。最近普京终于回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