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得好!”上海一男子伺候瘫痪母亲5年,母亲去世后,按协议他一人继承母亲的房子, 不料,房子要拆迁,三哥跳出来要平分补偿款,其他三兄姐说:当年没时间、没钱照顾老人,愿意男子一人拿补偿款。三哥却不认当年协议,和男子对薄公堂。 一年的冬天,上海黄浦区的老房子里,陈阿婆的五个子女围坐在藤椅上。七十五岁的母亲突发脑梗瘫痪在床,彻底丧失了自理能力。 空气里弥漫着中药味,但更沉重的是怎么分摊赡养责任的压力。 “小妹在浙江打工抽不开身,家里孩子还小。”大女儿搓着手先开了口。二儿子紧跟着叹气:“厂里效益差,每个月工资都凑不够医药费。” 屋里一片沉默时,老幺掐灭了烟:“我来吧。”这句承诺像钉子敲进木板,他辞了公交公司的工作,把媳妇孩子安顿到岳母家,抱着铺盖卷搬回母亲不到十平方的亭子间。 春节的全家宴上,老幺掏出拟好的协议。泛黄的笔记本纸写着关键几条:母亲由他全权照顾;母亲的退休金补助生活困难的二姐; 等老人百年后,石库门老房归他独自继承,其他人签字放弃。四个兄姐接过钢笔,签字时无人反对。 此后五年,邻居们看惯了这个场景:每天清晨老幺端着便盆去弄堂倒污物;傍晚用轮椅推着母亲晒太阳;深更半夜常能听见他蹬三轮车送急诊的吱呀声。 “哪来的钱?”看到床头堆着的医疗费单子,老母亲总抹眼泪。医药费耗光了老幺八万积蓄,还欠下四万外债。 几个兄姐偶尔拎点水果探望,但三哥五年里只露过三次面,最近的一次还是母亲临终前。“老三总说生意忙,”邻居张阿姨摇头,“连老太太咽气那晚都没赶上。” 陈阿婆去世,老幺用最后两个月工资办了丧事。没人提老房子的事,那本协议压进了五斗橱底。 转眼到了2019年,黄浦区启动旧改。陈家40平米的老房估值近三百万补偿款。拆迁通知刚贴到弄堂口,三哥就提着两瓶酒敲响了陈志平的家门。 “老五啊,当年那份协议就是废纸!”三哥拍着桌子嚷,“咱们重新分,每人该拿六十万。”见弟弟闷头不接话,他嗓门更高了:“你要独吞?我告到法院你也赢不了!” 另外三个兄妹很快表明了立场。大姐在电话里说:“这些年都是你尽孝,钱该你的。”二姐把签了名的放弃声明寄到居委会。 连当初分得母亲退休金的二姐夫都来作证:“老太太最后五年,老五累得瘦成竹竿,我们没脸争!” 三哥却咬死了两点理:协议没经过公证不作数;老房拆迁大幅增值,“老幺捡个大便宜”。2019年秋天,他一纸诉状把亲弟弟告上法庭。 庭审交锋时,法官当庭甩出三个问题:“你说协议无效,当年签字时谁强迫你了?”三哥支吾着答不上话。 “你说弟弟捡便宜,1999年这房子值十五万,他花十二万看病办丧事,还搭上五年人工,这叫占便宜?”旁听席一阵哄笑。 法官翻着厚厚一叠证据,老幺提交的药费单有212张;邻居七份证言证实他常年独力照顾母亲。 最致命的是法律认定。判决书引用了《民法典》三条硬规矩: 亲兄弟姐妹签的继承分配协议(第1123条),只要当时大家清醒自愿,签字就有效; 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子女(第1131条),本来就有权多分遗产; 拆迁款算房子的“替身”,房子归谁钱就归谁(最高院明文规定)。 2020年初,法院一锤定音:老房拆迁款全归老幺,驳回三哥所有请求。三哥没再上诉。这个判决赢了街坊四邻一片叫好。 老幺去年用补偿款买了新房,搬家前专门去看三哥。两个头发花白的男人对坐半晌,最后他撂下句话:“哥,你要缺钱看病养老,我还管。” 楼道里响起沉重脚步声,老邻居们都知道,那扇紧闭十五年的防盗门再没开过。
“判得好!”上海一男子伺候瘫痪母亲5年,母亲去世后,按协议他一人继承母亲的房子,
丁香花草湖
2025-07-21 14:11: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