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位中国人在纽约参加一场拍卖会,突然主办方取出一件唐代的文物,预拍价750000美元起,细看之下,他大吃一惊,这东西怎么和陕博的顶级国宝“鹦鹉纹提梁银罐”一模一样? 难道是走私过来的? 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一件标注为“唐代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拍品吸引了众多藏家关注,75万美元的起拍价格让现场气氛瞬间升温,毕竟这种级别的唐代银器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罕见。 坐在拍卖厅后排的张明远却感到了不安,这位来自西安的文物研究员20年前曾亲手清理过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银罐,那是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珍品,现在正安静地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 何家村窖藏被誉为“唐代的金银器宝库”,出土文物价值连城,张明远当年作为年轻研究员参与整理工作时,对每件文物都进行了详细测量和记录。 那件银罐重量精确到1795克,罐盖内侧还有唐代工匠留下的墨书题记“紫水晶五十两”,记录着罐内曾经存放的珍贵宝石。 让张明远印象深刻的是银罐表面的鎏金工艺,唐代的鎏金技术已经达到极高水平,真品表面的金层厚度均匀,鹦鹉羽毛的每一根线条都清晰可见,在灯光下能映出人的倒影,这种精湛工艺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完美复制。 仔细观察拍卖图录上的照片,张明远发现了第一个疑点,银罐腹部的葡萄纹饰排列角度明显不对,与真品相比大约偏差了3度左右,这个细微差别普通人很难察觉,但对于研究过真品的专家来说却格外明显。 发现在于提梁的焊接工艺,张明远注意到图片中提梁与罐体的连接处有明显的现代焊接痕迹,这种氩弧焊技术是20世纪才出现的,而唐代工匠使用的是一种叫“破焊法”的特殊工艺,这种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失传,现代很少有人掌握。 罐底的钱币纹饰暴露了造假者最大的破绽,真品罐底刻着武则天时期特有的“月痕钱”图案,这种钱币背面有独特的指甲掐痕状月牙标记,是当时的防伪标识,而拍卖品上却错误地使用了唐玄宗时期的普通开元通宝纹样,时间上整整相差了50年。 张明远连夜整理了对比资料,通过国际文物保护组织的渠道联系了纽约方面,他详细解释了真品目前的保存状况,以及这件拍品在工艺细节上的明显错误。 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专家对馆藏真品进行了X光检测,检测中发现了一个意外的“证据”:银罐颈部有一道细微的修补痕迹,这是1970年出土清理时工作人员不慎造成的小损伤,当时就做了专业修复。这道痕迹成了真品最可靠的身份标识。 拍卖行在收到这份详细的技术报告后,不得不将拍品撤下,后续调查显示,这件仿品来源于河南洛阳一个银器作坊,使用的原料是汽车废料回收的杂银,制作成本不到1000元,而编造的“欧洲私人收藏”来源证明纯属虚构。 这件银罐在唐代属于顶级奢侈品,鹦鹉在当时是从西域传来的珍禽,一只非洲灰鹦鹉的价值相当于十匹良马,银罐上的鹦鹉衔葡萄图案来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宫廷艺术,经由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和工匠传入中原。 造假者显然没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背景,仿品上多出的石榴花纹饰就是一个典型错误,石榴纹在唐代确实存在,但不会与鹦鹉葡萄纹同时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唐代工匠深谙装饰艺术的平衡之美,绝不会在一件器物上堆砌过多元素。 张明远如今已经退休,但仍然关注着国际文物市场的动态,他常说保护文物不仅是保护物品本身,更是保护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件流失海外的真品背后,可能都有无数件赝品在混淆视听,这对文物研究和文化传承都是巨大损失。 这个案例也提醒收藏爱好者,在购买高价值文物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并请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收藏家,面对制作精良的高仿品时也可能出现误判。只有依靠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真假之间做出准确判断。 何家村窖藏的发现改写了人们对唐代金银器制作水平的认识,每一件器物都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准,这些珍贵文物在博物馆中静静述说着一千多年前盛唐的辉煌,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越了金银本身,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 《何家村窖藏文物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
1991年一位中国人在纽约参加一场拍卖会,突然主办方取出一件唐代的文物,预拍价7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21 11:57:00
0
阅读:6
隅翁
口水证明不了实物什么,半张模糊图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