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白人身材更加高大强壮,为什么冷兵器时代却打不过黄种人?真相是,白人的体格优势

潇湘夜雨愁肠 2025-07-21 10:52:57

欧洲白人身材更加高大强壮,为什么冷兵器时代却打不过黄种人?真相是,白人的体格优势并不等于战斗力强,黄种人更擅长战斗。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取决于谁块头大,而是看谁更能打、更有谋略、更有死战到底的决心。 首先得破除一个误区:古代欧洲白人真没咱们想象的那么高大。现在北欧人确实人高马大,但中世纪那会儿,欧洲人营养跟不上,平均身高比现在矮一大截。 就拿13世纪来说,欧洲骑士的铠甲尺码换算成现代身高,大多在1米7左右,和当时蒙古骑兵差不多。而且南欧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个子更小,体格优势根本不明显。 反倒是咱们中原王朝,汉朝时士兵平均身高就有1米68,放到现在也是中等个儿,体格差距远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夸张。 而且,真正决定战斗力的,是战术和装备。欧洲骑士那套重装骑兵,看着威风凛凛,其实就是个“移动铁棺材”。他们全身铠甲加起来五六十斤,战马也披着铁甲,跑不了多远就累得直喘气。 蒙古骑兵可不一样,人家穿的是轻便的皮甲,一人配三四匹马,一天能奔袭几百里。更绝的是蒙古人的复合弓,用牛筋、木材、动物胶做成,射程能达到300米,比欧洲骑士的长矛远多了。 当年在匈牙利平原,蒙古骑兵就边跑边射箭,把欧洲骑士耍得团团转。利格尼茨战役里,蒙古人故意假装败退,把欧洲骑士引进包围圈,然后用烟雾弹和火药制造混乱,最后用带倒钩的长枪把骑士们拉下马,重甲在身的骑士一旦落马,连爬都爬不起来,只能任人宰割。 说到谋略,黄种人更是把欧洲人甩出几条街。汉朝打匈奴的时候,霍去病发明了“闪电战”,带着骑兵深入大漠几千里,专门偷袭匈奴的后方粮仓和部落。这种打法让匈奴人根本摸不着头脑,只能被动挨打。 蒙古西征时,更是把“围点打援”“声东击西”这些战术玩得炉火纯青。攻打巴格达时,蒙古人先假装进攻城北,等守军把主力调过去,马上派精锐从城南突袭,轻松破城。 反观欧洲骑士,打仗就知道硬碰硬,排着整齐的方阵往前冲,完全不懂得变通。罗马帝国倒是搞出了方阵战术,但那是在平原上欺负小国管用,碰上机动性强的游牧骑兵,立马就成了活靶子。 战斗意志和决心更是黄种人的强项。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为了生存必须拼命,那种狠劲是养尊处优的欧洲骑士比不了的。匈奴人有句老话:“战死是荣耀,逃跑是耻辱。”蒙古骑兵出征前,都会立下“不破敌不还”的誓言。 当年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士兵们连续行军三个月,没吃没喝还能保持战斗力,这种耐力和意志力,欧洲骑士根本没法比。 中原王朝也不差,唐朝的陌刀队,人人手持两米长的陌刀,面对突厥骑兵冲锋,愣是用血肉之躯组成人墙,砍得突厥人尸横遍野。 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城里断粮三个月,士兵们吃树皮、煮铠甲,愣是没让叛军前进一步,这种死战到底的决心,欧洲城堡里的贵族老爷们根本想象不到。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资源和后勤。游牧民族打仗成本极低,一匹马、一张弓、一袋干粮就能出征,走到哪儿抢到哪儿。 蒙古西征时,军队根本不用带粮草,靠沿途掠夺就能维持补给。中原王朝虽然是农耕文明,但在后勤管理上更是一绝。 秦朝修建的驰道,能让粮草运输速度提高三倍;汉朝的“马政”,在西北养了几十万匹战马,保证了骑兵的持续战斗力。 反观欧洲,骑士们打仗全靠贵族自己掏钱,装备、马匹都得自己置办,打起持久战来根本耗不起。十字军东征时,欧洲军队经常因为粮草断绝而崩溃,而蒙古西征却能持续几十年,靠的就是高效的资源调配。 当然,欧洲人也不是完全没优点。他们的城堡防御体系确实厉害,石头城墙能扛住投石机的攻击。 但黄种人有自己的办法,宋朝发明的“回回炮”,能把几百斤重的石弹抛射到城墙内,再坚固的城堡也扛不住这种轰击。蒙古攻打襄阳时,用回回炮轰了几个月,直接把城墙轰出缺口。欧洲人直到14世纪才学会这种技术,比咱们晚了整整一百年。 总的来说,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体格只是次要因素,战术、谋略、意志和资源才是决定性的。黄种人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文明,都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手,灵活调整战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反观欧洲,长期的封建割据让他们缺乏统一指挥,贵族之间勾心斗角,根本没法形成合力。就像蒙古西征时,欧洲各国各自为战,被蒙古人各个击破。而咱们中原王朝,就算是分裂时期,也能通过“合纵连横”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外敌。 现在网上总有人说“白人天生战斗力强”,这纯属无稽之谈。历史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真正的战斗力来自智慧、勇气和团结。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用十几万兵力征服了半个世界,靠的可不是体格,而是战术和决心。 黄种人在冷兵器时代能把欧洲人打得服服帖帖,靠的就是这份不服输的劲头和灵活多变的头脑。

0 阅读:134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