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用作品诠释叛离与回归
一直想说,易烊千玺身上有种“反向成长”的气质。出道早,却越走越沉稳;光环围绕,却选择安静地“闷头干事”。12年的时间里,他从没有急着给自己贴标签,只是一步一步,用行动描摹出属于自己的独属轮廓。
小时候的他在镜子前跳舞,一跳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没人知道他会成为演员、歌手,但他已经学会了一个创作者最重要的事——耐得住寂寞,扛得住重复。
后来,他成了聚光灯下的少年,在正当红的时候,决定“跳出去”。《长安十二时辰》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考入中戏,又跑去剧组拍戏,在一个个剧本中找不同的人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他真心想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事实证明,他可以。从《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再到《小小的我》,他演的角色越来越有力量。今年,他拿下了导协“年度男演员”荣誉,拥有了足够扎实的业内认可。
但千玺不是一个只在一个身份里久留的人。当演技被认可,他又悄悄折返回音乐。不是“重回老本行”,而是用新的方式打捞内心。他为演唱会起名“礐嶨”——两个几乎无人使用的字,只因它们指向“山石”,也指向他童年记忆中的山。
这一次,他还找来了作家班宇——就是《漫长的季节》的文学策划——为演唱会创作小说,把音乐里的“守山人”故事延伸成文字。音乐不是歌完就散,文字不是写完就算,它们在他的舞台上互相回应,一起发光。
他没说太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都能看见,他正在成为一个很不一样的人,一个很不一样的易烊千玺。
用户10xxx24
有思想有头脑有能力,我最喜欢的两个人就是千玺与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