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邢嘉盛率领三营奇袭美军阵地得手后,竟异想天开要端掉美军师部。 不料天亮后行踪暴露,这个大胆举动彻底惹恼了美军,当即调遣一个团兵力将其团团围困。可接下来邢嘉盛使出的战术,却让美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 邢嘉盛不是第一次干这种“险事”。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还是个连长时,就敢带着一个排摸进国民党军的团部,缴了对方的电台还全身而退。 这人打仗有股子狠劲,更有股子巧劲——他总说,敌人装备好、火力强,硬碰硬就是傻干,得让他们跟着咱们的节奏走。 被围困那天,天刚蒙蒙亮,美军的炮弹就像雨点似的砸过来。三营刚打完奇袭,弹药没补多少,战士们冻得直跺脚,不少人手上还缠着昨天战斗留下的绷带。 邢嘉盛趴在雪窝里,借着望远镜看了看四周——三面是光秃秃的山梁,只有西侧有条被大雪覆盖的干河谷,美军大概觉得那地方藏不住人,只派了一个排守着。 “都别扎堆!”他回头吼了一声,嗓子因为连夜指挥有些沙哑,“一连连长,带你的人往河谷摸,把那股美军解决掉,但别恋战,留两个人盯着口子。 ”接着又指向二连、三连,“你们俩连,交替掩护,往北边山梁上撤,每隔五十米留一个火力点,打几枪就换地方。” 战士们愣了一下。这打法太散了,跟平时训练的“集中兵力”完全不一样。但没人敢多问,邢嘉盛打仗的章法,他们信。 美军那边很快发现不对劲。原本以为能一口吃掉这股志愿军,可炮弹炸了半天,除了扬起一堆雪,连个人影都没打着。想往前推进,刚走到半山腰,北边山梁上就冷不丁冒出几枪,打倒两个士兵;等他们调重机枪过去,那边早就没了动静。 更让美军窝火的是西侧河谷。他们派去的那个排,没过半小时就没了消息。派去侦察的小分队回来报告,说河谷里只有几具尸体,雪地上全是杂乱的脚印,不知道往哪去了。 其实这正是邢嘉盛的主意。他算准了美军依赖重武器,机动性差,又不熟悉地形。 一连接手河谷后,并没有往里钻,而是在河谷入口处设了个小埋伏,解决掉美军排之后,立刻转头钻进了东侧的密林——那片林子看着密,其实里面有几条猎人踩出来的小道,邢嘉盛昨天奇袭时就摸清楚了。 到了中午,美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可就是抓不到三营的主力。他们的电台里全是抱怨:“A连发现零星抵抗,追过去就没人了!”“B连侧翼遭到袭击,请求支援!”“补给车被打了,汽油桶炸了一地!” 邢嘉盛此时正躲在一棵松树下,啃着冻成硬块的土豆。他听着远处美军的枪声,嘴角撇了撇。 昨晚奇袭得手后,他确实想趁势端掉师部——不是头脑发热,是摸清楚了师部外围防御薄弱。 可惜天不遂人愿,天亮暴露了行踪。但被围之后,他反而冷静下来:美军人多,但怕夜战、怕分散;咱们人少,可个个能独当一面,正好反过来折腾他们。 下午三点,雪又下了起来。邢嘉盛看了看天色,突然下令:“各连往河谷方向靠拢,速度要快!” 这时候往河谷走?战士们心里打鼓,但还是立刻执行命令。等他们摸到河谷入口,发现美军果然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北边山梁,河谷这边只剩几个哨兵在缩着脖子跺脚。 “冲过去!”邢嘉盛一挥手,战士们像离弦的箭似的穿过河谷,很快消失在对面的密林里。等美军反应过来,派兵追到河谷时,只看到雪地上一串朝着远处山脉延伸的脚印——那是邢嘉盛故意留下的,而三营主力早已拐进了另一条岔路。 夜幕降临时,美军指挥官对着地图拍了桌子。一个团围住一个营,打了一整天,不仅没消灭对方,还被人家摸了补给、牵了鼻子转,最后让人家在眼皮子底下跑了。他想不通,这些志愿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分散开像一群麻雀,聚起来又像一把尖刀,打不垮、抓不住。 其实他不知道,邢嘉盛的战术里藏着志愿军最宝贵的东西——不是装备,不是人数,是对地形的熟悉,是灵活机动的智慧,更是敢打敢拼的硬气。就像三营的战士说的:“跟着邢营长,再险的坎儿也能迈过去。” 为什么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总能创造奇迹?或许就藏在邢嘉盛这样的指挥员身上——他们懂敌人的弱点,更信自己的本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60枚地雷阻击日军,准备预测日军会停下的地方时,他突然
【4评论】【9点赞】
听风看雨走天下
都是红军八路留下来的精英,会玩死你们。
苏米
[赞][赞][赞]
WZHGXSD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