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战斗英雄大会上,毛主席握着一男子的手,激动的说:“我知道你,‘军中吕布’,你很厉害!” 吕俊生打小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他老家在河北邢台县,生在穷人家,地主的鞭子跟白眼,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十三岁那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被迫离开了家,一路颠沛流离,先是在鞋铺当学徒,钉鞋钉得满手是茧子,后来又给人当长工,扛活扛到直不起腰。 可苦日子没把他压垮,反倒把他催成了个一米九四的大汉,往人堆里一站,跟座小山似的,尤其是跟当时普遍矮壮的日本兵比,简直就是个“巨人”。 1937年秋天,太行山那边传来消息,说八路军过来了,专打日本人,还帮老百姓撑腰。 吕俊生听了眼睛一亮,扔了手里的活计就往山里跑,一口气追上了队伍,报名的时候,招兵的同志瞅着他这大块头,当即拍板:“这体格,天生就是打仗的料!” 刚进部队时,吕俊生就凭着胳膊长的优势,成了连队里的“手榴弹投手”。 别人扔手榴弹能扔三十米就不错了,他卯足劲一甩,能飞过五十米开外的土坡,落点还准得很。 真正让他打出名气的,是1938年夏天在山东夏津的那场恶仗,那天晌午,他们连正在山坳里休整,突然听见枪响,原来是日军两个中队在移防,带着机关枪和小钢炮,黑压压一片朝这边过来了。 战士们扛着枪就往上冲,好不容易把高地拿下来,可日寇的火力太猛,打了没一会儿,子弹就见了底。 眼看着日寇端着刺刀往上涌,连长抽出大刀喊:“跟他们拼了!”吕俊生第一个应声,握着刺刀就冲了出去。 他那大高个在人群里太显眼,日寇的刺刀够不着他喉咙,他一低头就能戳中日寇心窝。 有个日寇军官举着指挥刀劈过来,他侧身一躲,顺势把刺刀捅进对方肚子,一脚就把人踹飞了。 他在敌群里左冲右突,刀锋闪得跟雪片似的,等战斗结束清点,光他一个人就捅倒了27头日寇,自己胳膊上、腰上添了三处伤,血顺着衣服往下淌,他愣是没哼一声。 吕俊生的大名很快传遍了整个东进纵队,“军中吕布”的名号就这么叫开了,部队还给他记了一等功,奖品是一支崭新的步枪,他宝贝得天天擦。 没过多久,他们连在河北地界又遇上一伙日寇和伪军,这次吕俊生更不含糊,提着大刀冲在最前面,一口气砍翻了17头。 这一仗打完,他再立一等功,还升了排长。 1938年底,吕俊生当上了通讯连连长,刚上任没几天,正带着战士们在河滩上练刺杀,突然发现远处林子里有动静。 一个中队的日寇带着伪军,偷偷摸摸摸过来了,他第一个跳出战壕,大刀抡得像风车。 那一战,他们连伤亡22个,却干掉了60多个敌人,剩下的仓皇逃窜,连机枪都扔在了地上。 最让人叫绝的是1940年百团大战时的阎家庄战斗,吕俊生知道日寇据点修得结实,硬攻肯定吃亏,就把队伍分成几股,一股佯攻正门,他带着主力摸到据点后面的土坡上,瞅准时机往下扔手榴弹。 日寇被打得晕头转向,想往外冲,又被埋伏在路边的战士打回去,这一仗从后半夜打到天亮,共打死108头日寇,他们连只有一个新兵被流弹擦伤了胳膊。 129师专门给他们连发了贺电,上面写着“英雄连队”四个大字,吕俊生也得了“英雄连长”的称号。 因为他总爱在夜里带兵偷袭,日寇夜里都睡不踏实,给起了个外号叫“可怕的猫头鹰”,还贴出告示,说谁能抓住他,赏一万块银元。 有一次,他带着7个队员在村里被两百多日寇围住,他沉着地让队员们分头藏进老百姓家的地窖,自己揣着两颗手榴弹蹲在房梁上。 日寇搜查到院子里,他瞅准机会往下扔手榴弹,趁着乱劲带着队员们从村后的排水沟溜了,临走还捎带干掉了11个追兵。 1943年平乡战斗,他一个人堵住村口,用步枪打死4个日寇;1945年临清战斗,他拿着红缨枪堵住一个院子,把8个想投降的伪军堵得结结实实。 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战斗英雄去北京开会,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笑着说:“我知道你,你很厉害!” 1970年吕俊生病重去世,下葬那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送他,有人带着自家种的棉花,有人捧着刚摘的果子,往他坟前一放,哭得直不起腰。 现在咱们常说“硬核”,吕俊生才是真硬核,他的厉害不光是能打,作为穷人家的孩子,知道日子有多苦,所以拼了命也要护着老百姓不受欺负; 当了官也不摆架子,跟战士们同吃同住,打仗时永远站在最前面,这种硬气,是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 英雄从不是天生的,是苦难里熬出来的,是战火里炼出来的。 要是问这世上最该追的星是谁,那一定是这些穿着军装、握着枪,把黑暗挡在身后的人。
1950年的战斗英雄大会上,毛主席握着一男子的手,激动的说:“我知道你,‘军中吕
断代史鉴
2025-07-18 14:12:2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