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解禁“阉割版”芯片,想换中国放松稀土管控?咱早就不稀罕H20以下的货了。 7月1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更新出口管制清单,看似一纸“常规文件”,实则暗藏心机。这次,他们批准部分“阉割版”AI芯片对华出口,性能被大幅削弱,却打着“技术松绑”的幌子,试图换取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松口”。算盘打得响,但中国压根不接招。 美国这手“芯片换稀土”的老套路其实早就失灵。他们还是以为,中国还停留在“求芯若渴”的阶段,靠着几颗精挑细选、性能打折的AI芯片,就能让咱在稀土这种战略资源问题上让步。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角色。 这次解禁的芯片,其实就是技术“边角料”。无论是算力、带宽、能效,还是模型训练能力,统统被限制在国际主流水平的边缘线以下。顶多能解决一些中低端场景的“短期需求”,真要用它来支撑大模型训练、智能算力中心、科学计算等核心任务?根本不够看。 这种带着“技术羞辱”的供应方式,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其实早就不抱幻想。英伟达的A800、H800芯片已经一再缩水,而这次批准的芯片性能更低,形同“智商税”。美国嘴上说是“技术合作”,实际上就是想用一根胡萝卜牵制中国的技术自主进程,继续掌控全球科技话语权。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用受限芯片博取稀土放行。可惜,他们低估了中国这几年在稀土产业上的转型速度。 过去,中国出口稀土确实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但现在早已不是当年套路。国家早就将稀土列为战略资源,实施总量管控,严控采矿、冶炼分离规模,强调绿色环保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不仅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产能,还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主动权。 尤其是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和产能优势已经拉开差距。钕铁硼、钐钴等高端磁材的全球供应几乎被中国一手掌握。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精密武器系统、高性能芯片制造,全都离不开这些材料。美国越是依赖这些资源,就越无法绕开中国。 所以,美国想用几块“打对折”的芯片换中国放开稀土出口,根本不现实。中国的战略考量早已超出资源买卖的层面,而是在谋篇布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全球话语权。 更让美国措手不及的是,中国自己的高性能芯片H20已经开始大规模落地应用。这不是实验室项目,而是已经被多家国内头部AI企业采购部署,用于训练大模型、搭建算力平台。 H20的性能已经接近国际主流AI芯片,某些场景下甚至更具优势。虽然在先进制程方面仍受限于外部代工,但在架构设计、系统适配、能效优化等方面,中国团队已经走出了差异化路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摆脱“卡脖子”的被动局面,迈入了真正的技术自主阶段。 从战略角度来看,H20的规模化部署不仅补上了国产大模型发展的算力缺口,也极大压缩了美方“技术封锁”的筹码空间。中国不再把美方的“特供芯片”当作唯一选项,而是有了自己真正可控的替代方案。 所以现在回过头看,美国这次所谓的“芯片解禁”,既是技术上的缩水方案,也是博弈中的心理战。试图用一点“小恩小惠”换取中国在关键资源上的让步,不仅不现实,反而暴露了他们对中国战略意志的误判。 美国或许还会继续搞“小动作”,时不时给点技术入口,再配合所谓的“合作倡议”,但中国的应对已经非常清晰:技术必须自主、产业必须安全、资源必须掌控。任何试图用“技术利诱”换取战略资源让渡的做法,注定失败。 说到底,这场芯片与稀土的博弈,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一环。中国不再是被动一方,而是正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方式,重塑自身在这场博弈中的主导地位。 当H20这样的国产芯片批量上市,当中国稀土产业实现从资源到终端材料的全面掌控,美国那些缩水版芯片的吸引力就真的所剩无几了。旧时代的博弈方式已经走不通了,新规则的制定者,也正在悄然换人。 美国还在纠结要不要多放几个“阉割版”芯片,中国这边已在用自己的H20芯片跑通大模型训练闭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核心技术,靠自己才是真的。 这场局,不是芯片换稀土,而是中国用稀土稳住核心资源,用芯片突破技术封锁,步步为营,稳稳站上了全球科技博弈的新高地。
中美科技战出现重大转折就在刚刚,一条重磅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英伟
【142评论】【7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