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消息传来,当年和诸葛亮同被刘备指定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失声痛哭。李严清楚,诸葛亮的死,断绝了他重返朝堂的最后希望 , 那个既能制约他、又能让他看到复出希望的人走了,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生于乱世的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应变能力,以才干称,二十多岁就被荆州牧刘表擢升为秭归县令。 208年,刘表病逝,曹操南征荆州,李严没有追随刘备逃往江夏,而是向西进入益州,投奔了益州牧刘璋。 这一决策背后,暗藏着李严对天下局势的判断:曹操势大难敌,刘备根基未稳,而刘璋虽暗弱,却能为他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刘璋对这位李严来自荆州的能吏颇为器重,先任其为成都令,后迁护军。 213年,刘备入川伐蜀,刘璋命李严率军驻守绵竹抵御。李严是在两军对垒之际,率部归附刘备。 归附刘备后,李严的才干得到充分施展。他先是以犍为太守的身份治理地方,在任期间 “凿山通道,起仓池,甚有治绩”,将战乱后的犍为郡治理得井井有条。 刘备称帝后,李严又与诸葛亮等共同制定《蜀科》,成为蜀汉律法的奠基人之一。 李严的迅速崛起,并非偶然。在刘备眼中,他既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又是擅长治理的能吏,更重要的是,他同时代表着益州本土与荆州集团。 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后病逝,临终前上演了三国史上最著名的托孤大戏,诸葛亮、李严成为指定的托孤大臣。 从托孤时的职位来看,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掌握朝政大权;李严则任尚书令,统管行政,同时 “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手握兵权且镇守蜀汉东大门。 这种分工,表面上形成了 “诸葛亮主内、李严主外” 的格局,实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两者相互牵制,共同辅佐幼主刘禅。 托孤之后,两人的权力差距逐渐拉大。诸葛亮开府治事,获得独立的行政权;而李严虽被封为都乡侯、假节,但始终被限制在永安,无法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 李严对此不甚满意,他曾多次试图改变处境:先是请求将益州东部划分为巴州,由自己担任刺史,;后又在诸葛亮北伐时,以 “曹魏司马懿开府辟召” 为由,要求诸葛亮给他加九锡、开府,试图与诸葛亮平起平坐。 蜀汉就那么大,怎么可能再让李严开府呢?他的请求自然被驳回。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负责督办粮草。是年夏秋之际,因连日大雨,粮道泥泞难行,粮草运输受阻。 李严先是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往前线,以 “粮尽” 为由劝诸葛亮退军;待诸葛亮退兵后,他又向后主刘禅上表,谎称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试图掩盖自己督粮不力的过失。 诸葛亮返回成都后,拿出李严前后矛盾的书信奏疏对质,“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李严 “辞穷情竭,首谢罪负”,其谎言被揭穿。 李严的行为,表面上是失职误事,实则是对诸葛亮北伐的消极抵抗。在李严看来,诸葛亮的北伐空耗益州的人力物力,而他的 “误粮”,本质上是对北伐的变相阻挠。 李严高估了自己的地位,即便诸葛亮不说话,刘禅这关他也过不去。很快,李延被解除职务、爵位,发配去梓潼郡。 被贬梓潼郡后,李严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三年。这位曾经的托孤重臣,在偏远的贬所里,始终没有放弃重返朝堂的希望。他深知,蜀汉朝廷中,唯有诸葛亮既有能力、也有可能为他说话。 在李严看来,诸葛亮的 “赏罚分明”,只要自己有机会立功赎罪,未必没有复出可能。李严私下嘱咐儿子李丰:“若丞相北伐需要,吾必亲往效力,以赎前罪。” 当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消息传来,李严的希望彻底破灭。他 “痛哭失声,呕血数升”,在绝望中病逝。 李严死后,蜀汉朝廷未给他平反,也未追加谥号,这位曾经的托孤重臣,最终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淡忘。唯有《三国志》中 “所在治绩,吏民称之” 的记载,还能让人想起他曾经的才干。#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有人问,为什么马超去蜀国后会郁郁而终?就这么跟你说吧,马超临死前给刘备留
【5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