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到现在,特朗普才发现:还是中国真高明,美国却学不来 俄乌冲突打到第四年,局势并未如某些国家预期的那样收场,反而愈发胶着。 本以为凭借军事、经济、舆论等多重手段施压,俄罗斯会在外部压力下让步,乌克兰能靠援助撑到胜利,但现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特朗普原本试图“收场”,却发现局势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操作空间越来越小。 7月中旬,特朗普突然亮出“最后通牒”态度,给俄罗斯设定了50天谈判期限,还威胁要对俄商品征收100%关税。 这番话听起来强硬,实际却被不少美国媒体解读为“无能狂怒”。 美俄之间的贸易规模本来就小,加税根本伤不到俄罗斯元气。 两国年贸易额只有30多亿美元,连一些小国之间的数字都比这高。对俄罗斯而言,这种威胁不过是“虱子多了不痒”的水平。 特朗普的转向并非毫无征兆。 早在其上任初期,特朗普一度希望拉拢普京,甚至在俄乌问题上对俄罗斯做出不少让利。可惜普京并未“领情”,反而继续按自己的节奏推进行动。特朗普感到“寒心”,态度便也随之转变。 如今的特朗普,换了一副面孔。 他一边要求俄罗斯尽快停战,一边施压乌克兰和欧洲出钱出力。 对乌克兰的援助也变了味儿——向其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却要求由欧洲埋单。 用他自己的话说,美国已经为这场战争付出太多,现在该轮到欧洲了。 表面上是继续援助,实质却是甩锅和收割。 特朗普在与北约秘书长吕特会谈时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再当“冤大头”。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维持援助姿态不动摇,又能借机向欧洲施压要求分摊成本。 更令人警惕的是,特朗普还提出要对俄罗斯实施“二级关税”,目标直指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 其中被暗示最多的,就是中国。 他希望借此阻断俄罗斯的出口通道,进而影响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这套“组合拳”看似周密实则漏洞百出。 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表示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并重申中方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 中国在整个俄乌冲突中一直保持战略定力,既不选边站队,也不被裹挟带节奏。 相比之下,美国的政策节奏频繁摇摆,前后不一。 特朗普口头上喊着要结束战争,实际却在不断加码施压。他一边抱怨战争拖累美国资源,一边又推行更激进的对俄政策。 俄乌谈判陷入僵局,双方都不肯轻易让步。 俄罗斯投入巨大,不愿无果而终;乌克兰承受重压,也不甘心在谈判桌上失去领土。 尤其俄方明确表示,乌东四州的归属不容讨论,乌方则坚决要求恢复全部领土完整,双方立场水火不容。 特朗普对这场战争的掌控力正在下降,局面也越来越难收拾。 尽管他试图用“谈判换制裁”、“援助换金主”来缓解压力,但国际社会并不买账。 欧洲国家对“掏钱援乌”怨声载道,俄罗斯对关税威胁毫无反应,乌克兰则依旧坚持原有立场。 美国国内声音也出现分裂,特朗普阵营内部对俄乌政策意见不一。 班农等人直言“美国正在被拖入一场无法控制的战争”。 特朗普一方面要维持“强硬总统”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民众对战争疲劳情绪的质疑。 与这一系列混乱相比,中国的对外政策显得尤为沉稳。 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立、不偏不倚,呼吁各方早日回到谈判桌。 不仅没有被卷入战争,还保留了与乌克兰和俄罗斯双方的外交渠道。 中国外交部多次声明,愿意为推动政治解决提供建设性帮助。 拉夫罗夫访华、中乌高层互动不断,足见中方在全球舞台上的协调能力。 没有激化矛盾,没有火上浇油,更没有利用冲突谋取私利。 事实证明,中国的“劝和促谈”路线才是最理性、最有效的方式。 既为自己赢得了战略空间,也为冲突未来的解决留下转圜余地。这种冷静和智慧,是美国无论怎么学都学不来的。 俄乌之战还在继续,地缘战场变得更加复杂。 特朗普的强硬背后,是政策的无力;美国的焦虑背后,是战略的迷失。 而中国,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这场战争最终如何收场尚未可知,但谁更高明,已经一目了然。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特朗普才发现:还是中国真高明,美国却学不来 俄乌冲突打到第四
波览历史
2025-07-17 15:01: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