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黄干宗被两个越南女兵“掳”进了大山深处。他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没想
小说红楼
2025-07-17 15:01:40
1979年,黄干宗被两个越南女兵“掳”进了大山深处。他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没想到女兵直言:“我们只要跟你生孩子!”
1979 年春,25 岁的黄干宗背着半篓野菜,沿着山径往临时营地走。作为后勤运输兵,他刚完成押运任务,趁休整采些野菜改善伙食。
即将走出密林时,两道黑影窜出,冰凉的枪口抵住他后颈。“不许动!” 女人的越南口音让他瞬间僵硬。他被反剪双手,麻绳勒得生疼。
透过余光,他看到两个穿褪色军装的年轻女人:一个二十出头,齐耳短发,眼神锐利;一个十八九岁,面带稚气,握枪的手却很稳。
“你们是谁?要干什么?” 黄干宗声音发颤,下意识摸向腰间防身匕首,却被短发女人一脚踹跪在地。“闭嘴!跟我们走!” 她用生硬的中文呵斥。
接下来三天三夜,黄干宗被蒙眼在崎岖山路前行,脚底磨出血泡。
第四天清晨,蒙眼布被解开。他身处一个隐蔽山洞,洞壁挂着兽皮,角落堆着柴火,有种奇异的温馨。“坐吧。” 短发女人放下枪,递过一块烤熟的红薯。
黄干宗接过红薯,警惕地问:“你们到底想怎么样?要杀要剐给个痛快!我运输队的战友迟早会来找我!”
年轻女人红了眼眶,用蹩脚中文说:“不杀…… 我们不杀你。”
短发女人瞪了同伴一眼,转向黄干宗:“我们留着你,有用。”
“什么用?” 黄干宗心提到嗓子眼,想起运输物资时见过的战俘营。
两个女人对视后,短发女人深吸一口气:“我们只要跟你生孩子。”
黄干宗如遭雷击,脸颊涨红:“你们…… 你们疯了?我是中国军人!”
“我们没疯。” 短发女人平静地说,“战争让很多男人死了,我们村只剩老弱妇孺。我们需要男人,需要孩子才能活下去。你是运输兵,不是前线杀人的,我们看得出来。”
年轻女人补充道:“你是好人,留下我们会好好待你。”
黄干宗得知,短发女人叫阿萍,曾是越南人民军通讯兵,家乡毁于战火;年轻的叫阿玲,父母死于空袭,被阿萍从死人堆里救出。战争结束后,她们躲进这片深山。
黄干宗猛地站起,“我的战友会找过来的!”
阿萍厉声喝止:“这里是越南境内,你走不出去!山里有地雷、野兽和巡逻队,出去就是死路一条!你们的运输队不会来这种深山,他们以为你早被炸成灰了。”
这句话击垮了黄干宗的希望,他瘫坐在地,意识到可能要被困在这里了。
日子在诡异的平衡中度过。黄干宗尝试反抗、绝食、逃跑,每次都被抓回。阿萍会用藤条抽他后背,阿玲总会事后偷偷送草药,一边上药一边掉泪:“对不起…… 阿萍她也是没办法……”
一个暴雨夜,山洞渗水,柴火被淋湿。黄干宗冻得发抖,恍惚间感觉有人钻进铺盖。是阿玲,她浑身冰凉,却紧紧抱着他取暖:“别害怕,会好起来的。”
那晚,黄干宗彻夜未眠。他想起牺牲的战友、家乡的父母,也理解了这两个女人的绝望,渐渐放下怨恨。
从此,他不再逃跑,开始适应山里生活。发挥运输兵识路的本事,找野菜能寻到更近路线;用捆扎物资的技巧修补陷阱,效率提高不少。闲暇时,他给她们讲运输队的事,教她们说流利中文。
三个在命运洪流中挣扎的人,在深山中组成奇特的家庭。
半年后,阿萍怀孕了。她告诉黄干宗时,眼中泛起泪光。阿玲则高兴得手舞足蹈,变着花样给阿萍做营养餐。
十个月后,阿萍生下男孩。黄干宗笨拙地抱着孩子:“就叫黄越,纪念他的两个祖国。”
一年后,阿玲生下女儿,黄干宗取名黄念,希望她记得自己的根。
孩子们渐渐长大,黄越活泼好动像阿萍,黄念温柔乖巧似阿玲。黄干宗教他们说中文、讲中国故事、辨认方向 —— 这是运输兵的看家本领。
1991 年,中越关系正常化的消息传到深山。一个迷路的采药人说边境已开放,两国人民可自由往来。
黄干宗回家的念头疯长。当晚,他向阿萍和阿玲说出想法:“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也舍不得你们和孩子。但我想回去看看爹娘,也该回去销假了,虽然过了这么多年。”
阿萍沉默许久:“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你走吧,我们不拦你。”
阿玲泣不成声:“带上孩子们…… 他们该见见外面的世界。”
“你们不和我们一起走?” 黄干宗愣住。
阿萍摇头:“我们是越南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孩子们是你的血脉,该跟着你回去认祖归宗。”
离别那天清晨,阿萍和阿玲煮好鸡蛋塞进行囊。黄越和黄念抱着母亲的腿大哭。“娘,你们跟我们一起走好不好?” 黄念哀求。
阿玲擦去女儿眼泪:“念妹乖,跟着爹爹回家。娘和阿萍姨在这里等你们。”
阿萍对黄越说:“越哥要照顾好妹妹和爹爹,做个男子汉。”
黄干宗牵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向山外走。直到看不见洞口身影,他才放声大哭。
回到阔别 12 年的家乡,黄干宗发现父母已过世,只剩一间空屋。他去当年的部队驻地,旧址已成农田,老战友或牺牲或转业,没人能证明他运输兵的身份。他成了没有档案的 “失踪者”,只能带着孩子修缮房屋,开始新生活。
如今,黄干宗已是白发老人。黄越成了翻译,常往来中越两国;黄念当了老师,教孩子们两国语言。
每年清明,他们都会回深山给阿萍和阿玲扫墓。两位老人几年前相继去世,临终前念叨着要葬在能望见中国的山坡上。
0
阅读: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