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 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

洛风阐社会 2025-07-17 09:38:35

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 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被他当作耳旁风,而本该促成签约的美国,也在关键时刻消失,这时才发现玩脱了,却已经为时已晚! 3 月下旬的时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份审查公告,直接给长和集团与美国贝莱德财团价值高达 230 亿美元的 43 个港口交易判了 “死刑”。 理由很简单,却直击要害,就是为了 “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这可真是啪啪打脸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咱们先来看看这笔交易到底是咋回事。 长和集团打算把旗下和记港口集团 80% 的资产卖出去,涉及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及配套物流网络,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格外引人关注。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可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都得从这儿过,而中国商船货运量在其中占比达 21%,是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贸易的核心通道。 长和集团从 1997 年开始获得这两个港口的运营权,2021 年还将特许经营权延长到了 2047 年。 数据显示,去年这两个港口为巴拿马运河中 39% 的集装箱货船提供服务。 从 2023 年 10 月到 2024 年 9 月,中国占据了巴拿马运河货物运输量的 21.4%,仅次于美国。 这么重要的战略位置,其价值不言而喻。 美国呢,一直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虎视眈眈。 特朗普就曾毫不掩饰地说要 “夺回巴拿马运河”。 这次长和集团与贝莱德财团的交易,美国方面那是相当积极。 可咱中国呢,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一旦这笔交易完成,贝莱德财团将控制全球约 10.4% 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跻身全球三大港口运营商行列。 以美国一贯的行事风格,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些港口,对中国的海运贸易进行限制,甚至实施打压手段,让中国船舶 “无处可靠”。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之前就建议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单次最高征收 150 万美元的费用,可见其针对中国海运业的意图早就有了。 咱们再说说李嘉诚这边。 他为啥要急着把这些港口卖出去呢?有人说他是想转移资产,因为近年来他频繁出售内地资产,转向欧美市场,这种举动早就引发了 “资本外逃” 的争议。 而且从商业角度看,港口业务近年受到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冲击,长和港口业务 2024 年净利润下降 27%,仅占集团收益的 9%。 或许李嘉诚觉得港口业务不那么赚钱了,想赶紧套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他原本预计从这笔交易中获得 190 亿美元现金,还想着能把净负债率从 23.6% 降到 18% 以下呢。 但他显然低估了这笔交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进行反垄断审查,这是在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明确规定,境外的垄断行为,只要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就适用本法。 长和集团虽然注册在开曼群岛,可业务运营、管理团队及主要市场都和中国紧密相关,这次交易对中国国内供应链的潜在威胁,完全可能触发涉及国家安全的审查。 香港《大公报》都四次三番地喊话了,批评长和集团的这笔交易将会损害国家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等各界人士也纷纷指出,这笔交易绝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遏制中国发展,长和集团应该承担起基本的责任义务,尊重国家利益。 可李嘉诚呢,一开始把这些声音当作耳旁风,还是一个劲儿地推进交易。 结果呢,美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了。 原本应该促成签约的美国,在面临中国的反垄断审查以及国际舆论压力等诸多因素下,选择了退缩。 这时候李嘉诚才发现自己玩脱了,可已经来不及了。 长和集团不仅面临着交易无法完成可能带来的违约风险,还要承受股价暴跌、公司市值蒸发超 800 亿的损失。 而且,巴拿马政府也出手了,拿出审计报告指控长和集团在港口特许经营中存在多项 “违规” 行为,甚至要收回港口控制权并起诉相关官员。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嘉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我看来,李嘉诚这次真的是失算了。 在商业活动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领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这个大环境,只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这次事件也给其他企业提了个醒,在进行重大商业决策时,一定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 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0 阅读:1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