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机场惊魂3分钟!乘客集体砸窗逃生,机场公布视频激怒全网 摆渡车内,一个男人抡

翀梦悠扬 2025-07-17 01:44:10

青海机场惊魂3分钟!乘客集体砸窗逃生,机场公布视频激怒全网 摆渡车内,一个男人抡起应急锤砸向车窗,玻璃应声碎裂,周围的尖叫声还没散去,另一阵更急迫的呼喊又起:“有人晕倒了!救命啊!” 这不是电影,这是2023年7月11日晚,MU2350航班一百多名乘客的真实经历,一趟本该寻常的登机,谁知竟成了一场生死考验。 当晚十点左右,一百多名乘客被塞进这辆开往飞机的摆渡车。车门一关,空调并未开启,所有车窗也紧闭着。 在三十八度的高温下,这节铁皮车厢迅速变成蒸笼,汗臭和缺氧的空气混杂在一起,令人窒息。更糟的是,车开到指定位置后,司机拔下钥匙便径自离开,将上百名乘客锁在密闭空间里。 乘客们开始拍打车窗,大声呼救,可车外空无一人,司机也对车内的骚动置若罔闻。根据多名乘客回忆,他消失了近二十分钟。 车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大约八分钟后,一名五十多岁的女乘客因高温缺氧,脸色发青,瘫软倒地。恐慌瞬间引爆了整个车厢。危急关头,一位黑衣小伙抓起应急锤,连砸三下,终于砸开了一扇窗。新鲜空气涌入的那一刻,车里的人们齐声高喊“英雄!” 然而讽刺的是,当乘客们砸窗自救后才发现,机坪上根本没有地勤人员在等待接应。“我们在等头等舱贵客”的说法不胫而走。 两天后,青海机场的官方通报来了,通报坚称,事发时“空调正常开启”、“车窗全程开启”,摆渡车也“仅等待8分钟”,不开门是为了符合飞机滑行的“安全规范”。对于晕倒的乘客,通报则轻描淡写地表示“经查体无异常”。 可是这份看似严谨的回应,却与乘客们的亲身经历处处矛盾。现场乘客直接反问:如果空调和车窗都开着,一百多人为什么会闷到濒临窒息,甚至需要冒着危险砸窗求生? 既然司机全程在场,乘客拍下的空荡荡的驾驶座又作何解释?这八分钟的等待,竟能把人逼到砸窗自救,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吗? 机场的回应也刻意隐瞒了一个关键事实:晕倒乘客的家属因担心其身体状况,最终放弃了当晚的航班,被迫改签。这也引来网友的嘲讽:“下次是不是得进了ICU,才算‘异常’?”这种避重就轻、玩弄话术的公关,又怎能换回公众的信任? 本应保障生命安全的操作规程,在此刻却沦为僵硬的教条和推卸责任的借口。航空专家指出,在高温密闭环境下,超过五分钟就可能发生危险,西宁机场的应急预案在这次事件中形同虚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年东航MU5162航班上,乘务组发现有旅客昏迷,立刻启动急救程序,广播寻医、紧急供氧,成功挽救了生命。而在西宁机场的这辆摆渡车上,乘客连开一条门缝透气的请求,都成了奢望。 一名资深机坪工作人员也指出,按规定摆渡车停靠后必须留人值守,“若司机真的离岗,就是重大责任事故。” 司机的失职,机场应急处置的缺失,加上后续混乱的公关,共同暴露了其在人员管理、应急培训和监督机制上的深层漏洞。民航规章的核心是“优先保障旅客健康安全”,但在这里,这一原则被彻底架空。 从“英雄砸窗”的视频刷屏,到机场通报的“翻车”,这场风波无疑是新媒体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信任的脆弱。MU2350航班最终延误起飞,但这次延误的,不只是一段航程,更是公众对民航服务,乃至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信任。 当乘客下一次被困在类似的“铁皮蒸笼”里,除了抡起应急锤,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而真正需要被砸开的,或许也不只是一扇车窗。

0 阅读:1986

评论列表

让我静一静

让我静一静

10
2025-07-17 04:37

BB一大堆,没人处理没人管!

一剑客

一剑客

3
2025-07-17 07:05

百度车里塞进去100多人?

用户10xxx60 回复 07-17 08:21
小编算了一下,一架飞机能坐多少人,所以都在一辆摆渡车上。

张飞 回复 07-17 08:19
很宽的,是普通大巴的1.5倍左右。

有舍才有得

有舍才有得

2
2025-07-17 07:33

2023年?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2025-07-17 06:42

垃圾地方,都不去那里旅游不就是了

翀梦悠扬

翀梦悠扬

翀梦悠扬